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0140130/9787560140131 ·条形码:978756014013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
|
 |
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0140130/9787560140131
·条形码:97875601401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述了:西方经济学中对就业与失业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许多共性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在实践中,他们并没有真正解决失业问题,至今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业问题应当解决得更好些。这就要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并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业理论,《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初步探索。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
第一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
第二节 决定就业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就业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劳动就业及其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就业问题及其政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就业政策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政策
第三章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就业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 中国劳动力资源状况分析
第二节 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和就业变动
第三节 当前劳动力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四节 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剖析
第四章 就业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体制的形成与完善
第五章 促进就业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 制定就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我国就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 制定就业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
第六章 扩大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
第二节 产业政策与扩大就业
第三节 政府管理与扩大就业
第四节 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
第七章 就业服务与就业援助
第一节 就业服务与就业促进
第二节 就业服务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节 就业援助方式
第四节 健全劳动就业法制
第八章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
第一节 教育和培训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第二节 改革高等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节 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第九章 中国农村就业问题
第一节 农村劳动就业的重要性和特点
第二节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
第三节 透视和解析农民工问题
第四节 完善农村就业制度的展望
第十章 就业的心理问题剖析
第一节 就业心理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其排解
第三节 下岗职工的心理冲击及其调适
第四节 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及其缓解
第十一章 外国的就业理论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西方国家就业理论的形成及其演变
第二节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就业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劳动就业既是民生之本,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增加就业、控制失业率,成为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消灭失业,因而就业的理论研究被严重忽视。事实上,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的失业、半失业、隐性失业、潜在失业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失业问题突出不过是显形化而已。西方经济学中对就业与失业问题有大量的研究,许多共性的东西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在实践中,他们并没有真正解决失业问题,至今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在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就业问题应当解决得更好些。这就要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并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业理论,本书就是为此目的而进行的初步探索。
文摘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它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人口。劳动力资源从内涵上讲,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状况,不光要看劳动人口的数量,还应看到劳动人口所具有的素质。我国有13亿人口,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很大,但是他们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素质相对较低,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从外延上讲,劳动力资源可分为潜在劳动力资源和现实劳动力资源。所谓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总体。各国对劳动年龄都有一定的规定,我国劳动年龄的规定是:男子16周岁至60周岁,女子16周岁至55周岁。在劳动的适龄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者、精神病人等,不算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之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也不属于劳动力资源。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利用的劳动力资源,它等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例如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和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等。
在经济资源中,劳动力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发展生产最主要的能动要素。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资料等物质资源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1)劳动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要素。一切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在社会再生产中是作为客体和对象而存在的,而劳动力蕴藏在人的身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它是作为生产的主体而存在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依靠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是生产的能动因素,而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是生产的被动因素。一切物质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的因素,即劳动力资源的能动作用的发挥。(2)劳动力资源的再生产周期较长。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后记 本书是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下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学者合作编写而成的。该专业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立的,前身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究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会。历年来,该专业委员会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2007年5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就业”的研讨会上,大家认为劳动就业问题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决定编写一本专著《中国特色就业理论与实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书稿及其出版。本书的主编是陈伯庚、陈承明、施镇平。各章的撰稿人为:第一章,陈伯庚教授;第二章,杨宇教授;第三章,唐珏岚教授;第四章,范圻副教授;第五章,蒋锦洪副教授;第六章,施镇平教授;第七章,朱琴芬副教授;第八章,潘英教授;第九章,朱国栋教授;第十章,戴喜梅(河南理工大学);第十一章,陈承明教授。在分头执笔以后,由陈承明、施镇平教授统稿,最后由陈伯庚教授审阅定稿。另有钱小慧、方东风、曹幸、李艳荣、荆重阳、章婷、崔婕、张璐杰等研究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起草和修改工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经济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支持,并得到虎啸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鸿明先生等的资助,特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水平限制,难免有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