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华民族的人格

2010-03-03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538265171 ·条形码:97875382651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华民族的人格 去商家看看
中华民族的人格 去商家看看

 中华民族的人格


基本信息·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页码:22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ISBN:7538265171
·条形码:97875382651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的人格》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一本,在开始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前后,辽宁教育出版社提出一个口号:为建立书香社会奠基。这口号讲得颇有分寸:只求奠基,未敢说书香社会何时到来。在出版社说来,只是尽其在我,为建立书香社会出一份力。到了今天,我们是否可以说:书香社会正在到来了。
  何以敢说书香社会正在到来?君不见,中国上上下下,正出现一股轰轰烈烈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热潮。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大以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现在已经成了一项全民的活动。
  要学习,就得在在有书本可得,处处有书香漾溢。学习自然不能本本主义,然而学习不能没有书本。几十年前的一个伟大号召:认真作好出版工作,眼下正在获得新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元济  张元济(1867~1959)
  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1959年8月14日卒于上海。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破格召见,政变后被革职。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意义,改变原著重译兵书为译社科书籍。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 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组织了大规模的编译所和涵芬楼(后扩建为东方图书馆)藏书,开创了私营出版社设专职专业编辑和图书资料以保证出版物质量。他所参与规划的《最新教科书》获得很大成功,同业相率仿效。从1915年开始筹备,1919~1937年动用国内外50余家公私藏书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3种丛书共610种近2万卷。他选书注重实用、母本讲究善本,以及传真版石印的组织,开创了古籍丛书翻刻、影印的新阶段。
  1932年1月29日 日军针对性的轰炸商务印书馆。造成这个几乎垄断中国教育出版,占全国出版量52%的出版巨头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古籍善本和孤本。时年65岁的张元济深受打击:“连日勘视总厂,可谓百不存一,东方图书馆竟片纸不存,最为痛心。”
  他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又密于检察,所著《涵芬楼烬余书录》、《宝礼堂宋本书录》、《涉园序跋集录》集近代目录体例之长,又检录綦详,已成为现在古籍鉴定援引例证之一。此外,还著有《中华民族的人格》、《校史随笔》、《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
  张元济 中国出版第一人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而张元济选择了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续命”。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的一生。
  ——编者按
  兴办新学 培养英才
  1898年发生的戊戌百日维新,是晚清王朝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也是最后一次革新的机会。但是,它失败了。参加、支持和同情戊戌变法的,被杀的被杀,革职的革职。当时的翰林院里,张謇去办实业了,蔡元培回老家教书了,原本等着坐牢杀头的张元济,因李鸿章相助而幸免。李鸿章将他推荐给盛宣怀,于是他来到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当了译书院院长,后来还当了南洋公学的校长。
  或许是李鸿章赏识张元济的才华,但李鸿章向盛宣怀推荐他当南洋公学译书院的院长,还是因为张元济在翰林院时,就创办了通艺学堂,培养西学人才。
  张元济在科举时代是和蔡元培一起考中的翰林,他当时就认为中国当时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必须要进行维新,进行改革,而且要普及教育。所以他要办通力学堂,就是在京官里面,扩大他们对新学的知识。他觉得中国那么积贫积弱,不能老是墨守成规,这么搞下去国家就不行了,应该要引进和学习一些西方先进的东西。
  当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要读西方新学的书,开列书单下交总理衙门购买,朝中竟无人能通晓,京城的书店更是少有这样的书,而张元济却能把它们收罗齐全。这些呈送光绪皇帝的书,大部分是张元济自己的。因为书上有印章,张元济的名字便给光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光绪皇帝在下诏戊戌变法的第五天,召见张元济。他进言的是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人才和注重翻译。
  19世纪末的上海是中国的新学枢纽之所在,新式学堂、学会、报刊、出版印刷机构不断地从这里辐射全国。这对于主张以西学开启国民心灵的翰林张元济,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南洋公学是当时中国少有的设备最完善、人才最鼎盛的高等学府。到南洋公学任职,可以说是张元济理想的延续。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译书院出版了严复翻译的《原富》。这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著作。在100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然是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当时,张元济看重的是英才的培养。他和蔡元培等很多先贤一样,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他们痛感变法维新的失败是没有人才的基础。所以,张元济在南洋公学期间,创办了南洋公学特班,这个“特班”,按盛宣怀的说法,就是为中国的将来培养“大才”。特班只有一届学生,却出了邵力子、李叔同、谢无量等人。
  出任商务印书馆掌门人
  然而时过三年,张元济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南洋公学的所有职务,加盟商务印书馆。
  当年的商务印书馆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印刷工场,由排字工人夏瑞芳创办。张元济放弃了在南洋公学显赫的地位,到一个弄堂的小厂里,跟一个小业主合作,这样的转身,时人多有猜测和不解。
  直到半个世纪后,因为中风已卧床数年的张元济用颤抖的手写了一首诗,告别商务同仁:“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从诗中,人们读到了他平生的理想,也读到这样一个事实:他是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张元济把中国的希望寄托于“开启民智”,认为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感到,南洋公学的规模还很小,那些人才远远不够用,他的思想开始从培养一批英才,转向对国民的普及教育。
  他在写给盛宣怀的信里说,中国四万万人口,只有四十万人受过教育,受过教育的人也就是学过几句八股文,对于应该知道的知识几乎都没有学到。在当今那么发展的世界上,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要亡。
  张元济还认识到,开启民智要出版好的书,要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因此他接受了夏瑞芳的邀请。张元济是翰林出身,学贯中西,他的地位和声望无疑使商务与知识界、政界和教育界之间有了一座桥梁。
  张元济当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他还聘请了一批扶助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如蔡元培、高梦旦、杜亚泉、夏曾佑等。
  张元济制订了商务所有的出书计划,出什么书?怎样出书?从此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影印古籍,他要选最好的版本;推介西学,他要找最好的翻译者;出版新书,他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纸张。甚至对书的排版样式也要一再叮咛:书的版框四周空白要宽展一些,“否则紧眉头,令人一见烦恼”。还有许许多多的事务,包括书稿他亲自看,有些书他亲自编,外面的联系他亲自出马,甚至买纸张,买印刷机,收古书,他都事必躬亲。
  新编教科书成时代范本
  张元济走进商务的这一年,清政府颁布了倡导兴学的《学堂章程》,后来,科举也废除了,这是中国数千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成千上百的与传统私塾、书院不同的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
  当时中国不是没有教科书,但是都编得不好,一类是教会的教科书,从西方引过来的,对中国的国情不适合;另一类是读古书出身的老夫子编的,写的太艰深,也不符合教育学的规律。张元济认为,教科书的影响关系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改变,他决定自己来编一套国文教科书。
  张元济编课本的方法很独特,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大家围坐一起,就像今天开策划会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想法和主张,倘若是被大家公认为有价值的,则详细讨论。讨论者从儿童启蒙的特点入手,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往往因为一个字,大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一个点都要讨论到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异议为止。每完成一篇课文,大家再“轮流阅读,或加润色,或竟改作,相互为之,毫无成见。”
  1904年,商务版《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出版,被全国各地的学堂广泛采用。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所挤满了争购的人群。教科书在晚清时候的发行总量占到了全国的5/4,像最新国文教科书曾经翻印过30几次,印刷总量达到一亿册,成为那个时代教科书的范本。其他出版机构争相效仿,再不能粗制滥造而牟利。书肆风气,为之一变。
  在张元济的擘划下,商务编写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全套教科书,组织翻译出版大批外国学术和文学名著,其中严复翻译的西学名著和林纾翻译的欧美小说影响尤为广泛。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出版的先河。同时出版发行了《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等刊物。
  商务之魂 出版巨子
  当年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惟有张元济选择了出版,他站到了幕后,在商务这个现代商业企业中书写了他的文化理想。在上世纪初的文化巨变中,商务印书馆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重镇。到1910年,商务已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之一。商务在张元济的手中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在这个新文化运动勃兴的年代,商务印书馆却显得落伍了。陈独秀、罗家仑等新文化的干将在报刊上点名批评商务的保守,商务的业绩日见衰退,1919年积压和滞销的书刊多达60万册。而对张元济来说,他考虑更多的是,曾经引以为豪的商务还能否担当起传播新学新知的责任?
  当时商务的老人很多,用的都是文言文,于是张元济主持了“大换血”计划,主张用新人,办新事,首先从受新文化界猛烈抨击的刊物开始。1920年,茅盾走进了著名的《小说月报》。他起草了《改革宣言》,阐明不仅译述西洋名家小说,介绍世界文学的潮流,更要创造中国的新文艺。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一改过去刊载男女情爱、闲适生活的格调,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著名的老舍、巴金、丁玲都是通过《小说月报》走上文坛的。
  张元济以一种开明开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学术情趣,广集人才。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记载:1920年到1922年间,陆续进馆的就有陈布雷、谢六逸、郑振铎、周予同、李石岑、王云五、竺可桢、任鸿隽、陶孟和、顾颉刚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宗师。商务印书馆也因此和五四时期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学一样,成为“各方知识分子汇集的中心”。
  到1926年,商务已经是远东最大的出版商。分馆不仅遍及中国,而且开到了香港南洋。在上海的宝山路,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商务印书总馆,涵芬楼也扩建成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
  藏书、编书、出书第一人
  黄沙大漠,舞乐飞天,千古敦煌深藏在苍凉与古朴的黄沙之中。1900年,敦煌典籍现世。但在这样一个乱世,国宝的显现只能预示着又一次劫难到来。绝大部分敦煌典籍被随后赶来的西方冒险者盗走了。
  敦煌典籍被盗两年后,也就是191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来了一个东方人,他向图书馆的负责人要求查阅他们收藏的敦煌典籍。走过重重铁门和高高的楼梯,他在一间密室里见到了流失国外的古老文献。他想仔细地看,并想抄下目录,以便以后再来翻拍、影印。但他没能如愿。这个人就是张元济。
  虽然张元济抄印敦煌典籍的目的没有如愿,但他却是第一个在国外寻访被劫国宝的中国人。寻访几近湮灭的古籍是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书、藏书、编书、出书,他把这看作是为这个动荡灾难的民族续命的大事业,他为此耗尽了一生。
  在商务编书出书之余,张元济所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搜罗旧书,涵芬楼就是1909年张元济专门为收藏古籍善本所建的地方。经过20年谋划,涵芬楼所藏古籍善本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而这些书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地收来的。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全国各地不少藏书家的藏书先后星散。1906年,江南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后人打算出售陆氏“皕宋楼”藏书,多为极其珍贵的宋版书。当时“皕宋楼”有两百部宋本,宋版书流传到民国时已经非常稀少了,大约全世界流传的宋本全部加起来,包括残本,也就两千多部。消息传出,日本人多次登门,希望收购。张元济闻讯,立刻亲往,他要设法将这批国宝留住。当时全部资金不过40万的商务“慨然许以八万购之”。
  但最后,国宝还是被日本人买走了。当藏书运抵日本时,日本的汉学家惊喜莫名,称此为日本的一大胜利。张元济则是终身以此为耻辱,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悔之无及,每每追思,为之心痛。”
  张元济在家门口竖起一块红底黑字的招牌,上书“收买旧书”。有书贩夹了包裹前来,张元济就让家人先替他收下,等晚上回来后再行翻阅鉴定。
  他在报上刊登了收购古籍的广告,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古籍善本,他必倾囊购买。每一次去北京,他总要到琉璃场或书铺集中的地方去,自己带了古籍书目,在哪一家店,看到什么书,怎么样的版本,他都一一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收书、买书的重要资料。
  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是张元济的知己,张元济在给他的信中曾写到:“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他们两人的通信现存30万字,里面除了看到什么书、什么价、怎么买,就是什么书怎么印、怎么出版等等,别无他言。
  在张元济的苦心奋力下,商务收藏的古籍善本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中原文物凋残甚,欲馈贫粮备苦辛,愿祝化身千百亿,有书分饷读书人。”不同于从不把珍藏轻易示人的传统藏书家,张元济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古文献。
  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还用最好的现代印刷技术,影印出版古籍,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成就。从第一种《涵芬楼秘笈》开始,张元济陆续主持编校、辑印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其中绝大部分是他在1926年退休之后完成的,是他晚年的全部心血。
  影印出版《四部丛刊》《百衲二十四史》
  在张元济整理影印的各种古籍丛书中,用力最勤、费神最多的当属《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这两部大书在文化上的影响也最大,至今仍是海内外古籍工作者常备的基本文献。
  《四部丛刊》从1915年开始酝酿,到1922年初编出版,费时7年,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没有先例的浩大工程。前后印了初编,续编,三编,近500部书,汇集了中外的宋元明善本及一些精抄本。从定书目、选底本、文字校勘,到工程预估、印刷纸张,张元济都亲历亲为。而其中最大困难就是对版本的搜集挑选,为此张元济几乎访遍了当时中国有名的藏书家。这段经历,张元济称之为:“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弛域外。”(域外指日本。)
  在《四部丛刊》出版之前,中国最著名的古籍丛书是《四库全书》,但那部诞生于乾隆朝,以全国之力而成的大书,无论选目还是抄写质量,都颇受后来学者的诟病。而以张元济一人之力,成就于百年中国苦难岁月的《四部丛刊》,无论在选目的精当,还是在校勘和影印的质量方面,都远远超过前者。
  1928年,张元济为《四部丛刊》专程赴日访书。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饱览了东京、京都等地图书馆的汉籍收藏,每天不停地阅选古书。虽然那时他已是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但他就像见到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每天都要做笔记直到深夜。每到一处,都商借拍摄,带回上海影印出版。访书的直接成果则是带回了46种罕见古籍的摄影底片,其中就包括被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购走的皕宋楼藏书。
  直到今天,一个读书人要想看到那么多的宋元明善本,也只能是张元济的《四部丛刊》。
  古籍流传世间已久,在岁月的侵蚀下,残破、墨迹不清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不清楚的字迹描清楚,专业人士称为描润,但这只是校勘古籍最初步的工作。它还需要用不同的版本对照甄别,断其是非。
  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的工作量是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止。
  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却因为这个国家日益衰落而被人丢弃、破坏而沦丧。因此张元济的工作就更需要眼光、胸怀和毅力。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在报上写文章,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
  张元济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文人竟同样善于管理和经营,《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在完成《四部丛刊》初编后,张元济又做了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就是《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影印。二十四史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自三皇五帝开始的完整的历史。但历史的流转使它形成了各种版本,张元济不仅要挑出最好的版本作为底本,还要将其它版本不同的地方汇集起来。
  “百衲”二字取自于古代和尚所穿的破烂补缀起来的衣服。许多宋代版本的书传下来都有缺卷,需要配其他的宋本,还要配页,所以称之为“百衲本”。
  顾廷龙先生曾感叹:“这么浩大的工程,都是用手写,那些校勘记,那些批注,所耗费的精力工夫无法估量,这整整十年当中张元济就是每天不间断地在做这样一件工作!”
  半生心血毁于战火
  当《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编校一切就绪,甚至影印所需的样张都已完成时,战争来临了。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争中,一场浩劫将他大半生的心血化为灰烬,张元济遭受了人生中无以复加的严酷打击。
  在上海档案馆现存的一本影像资料中,记录了1932年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图书馆被毁后的景象。那天早上8点多钟,日军的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第一枚炸弹就落在油墨仓库里边,瞬间燃烧起来,那些被溶解了的铅字像水一样在地上流淌。宝山路的总管理处、编译所、四个印刷厂、仓库、尚公小学等全部中弹起火被焚毁。随后,日本浪人又潜入东方图书馆纵火,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十里之外,火熄灭后,纸灰没膝,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商务印书馆80%的资产被毁。最令人痛惜的是东方图书馆的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
  望着漫天飘舞的纸灰,张元济涕泪长流。他唯有自责,因为他太爱书了。他对夫人说:“这是我的罪过!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场浩劫!”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他仰天长叹:“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可挽回的、永远令人痛心的悲剧。
  当年商务被毁前后的种种迹象表明,商务的被毁是历史抹不去的侵略者的暴行,而且是侵略者早已有的预谋。日寇曾经放言:我炸了你一条街,明天就可以修复,但是我炸毁了商务印书馆,你就永远也恢复不了。
  为中华文化“续命”
  就在东方图书馆被焚毁的当天,66岁的张元济立即重返商务,主持商务复兴的工作。他又开始了每天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晚上回家校勘古书的生活。张元济对向他表示慰问的胡适说:“如果商务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他说:“平地尚可为山,元济一息尚存,仍当力图恢复。”
  他每天的工作是如此地迫切,他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年龄。张元济又从头开始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他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他要赶在灾难再一次来临之前。
  任何人、任何时候看见他,他都在伏案忙碌。他的视力为此受到损害,医生嘱咐他再不能长时间用眼,但他还是坚持,只是用一点眼药水,支撑着。他白天到商务工作,晚上回家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就如同他退休之前那样,直到商务重新开业。
  经过四年多的夜以继日,1936年,《百衲本二十四史》终于出版了。这时,张元济已整整70岁。他对好友顾廷龙说:“能于文化销沉之际,得网罗仅存之本,为古人续命,这是多么幸运啊!”
  1937年初,战争已是山雨欲来。这时,一本小册子在国人中流传开来。小册子很薄,不到5万字,记述了中国古代14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侠义故事,取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编写者就是张元济。
  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时候,张元济看到,过去有过一些交往的人,有的落水了,有的当汉奸了,比如商务印书馆第一任董事长郑孝胥,跑到伪满洲国当总理去了。置身如此世态和时运,张元济异常沉痛地关切着民族的去路,他觉得应该要提倡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人格。
  他曾对中国自晚清以来的新教育有一种痛切的反省,他认为,新教育之所以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就是大家只注意到知识的“新”,而没有注意到人格的养成。新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在人格上是东倒西歪的话,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这也许是他在国难日益深重的时刻,编写《中华民族的人格》更为深刻的原因。他为此书题词:“孔子曰杀身成仁。所谓仁者,即人格也,生命可掷而人格不可失。”
  八年抗战,张元济蛰居上海。他主持着没有撤离的商务董事会,拒绝在汪伪政权下注册,拒绝与日伪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停止了股东年会。因为生活艰难,这位古稀老人只能靠卖字维持生活。但即使卖字,他也绝不给汉奸写一个字。
  张元济的孙辈张珑回忆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了租界,也想弄出一些社会上有威望的人来替他撑面子,有一次来了两个日本人要见我祖父,祖父就写了个条子‘两国交战,不便接待’,让我父亲下楼去交给日本人。”平日他就在家里,出门越来越少,几乎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
  虽然隐居一隅,但张元济依然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关注着那因战乱而流散的中华文明的断简残篇。他与叶景葵、陈陶遗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合众图书馆,在沦陷的上海,为散佚的古籍文献搭起了一个家。张元济还给远在北京的顾廷龙写信,邀请他来主持图书馆的工作。
  当时创办合众图书馆,可说是空无一人、空无一物。没有现成的馆址,1939年开始创办,直到1941年才把长乐路富民路的房子慢慢盖起来。张元济和叶景葵都是倾其所有,不仅把两个人所有的藏书都拿出来,口袋里只要有钱也都倾囊而出。
  就这样,张元济又办起了一个图书馆。他在战祸相连,文物图书大量散亡之际,收藏、保存古籍善本,发展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图书馆。到1949年,合众图书馆已有藏书22万册。上海解放后,张元济捐出了全部藏书,成为今天的上海图书馆中最重要的珍藏。
  新中国成立时,张元济已是82岁的耄耋老人。1949年底,他中风了,半个身子不能动,只能背靠在墙上,半卧着。他让家人制做了一张小桌,放在床上,靠着这个小桌,张元济依然继续着他的编校工作。
  就在这张小桌上,张元济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本书——《涵芬楼烬余书录》。这件事他整整牵挂了20年。
  当年东方图书馆被毁,所幸有574种善本因存放在当时租界的银行保险柜里得以保存。张元济深恐这批幸存的书再出意外,开始对这批图书编目。
  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涵芬楼烬余书录》的编校,了却了牵挂20载的夙愿;他为新发现的宋代刻本《金石录》做了鉴定,并提写跋文;在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古书《册府元龟》的影印出版……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幅对联。一个文明古国绵延至今,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因为有张元济这样的人。
编辑推荐 《新世纪万有文库》出到了第六辑,离千册的目标已近。虽然《万有文库》的老创办人王云五先生近年声名渐佳,我们却总觉得快要和《文库》话别了,不无惜惜。现在眼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蓬勃气势,深感责任重大。《新世纪万有文库》无助于读者直接接触当代最新思潮,学习最新技艺,然而欲明文化学术之源流,洞悉时新学问之底奥,它还应是得力助手。《中华民族的人格》是文库一册!
目录
本书说明
中华民族的人格
一 公孙杵臼 程婴
二 伍尚
三 子路
四 豫让
五 聂政
六 荆轲
七 田横
八 贯高
附 张元济抗日时期著作选辑
诗 联
壬申秋,祝陈伯岩寿
挽项松茂联
题瞿君良士先德《虹月归来图卷》
挽葛嗣澎联
挽丁文江联
挽高梦旦联
挽章太炎联
八月廿三日炮弹中先施楼上,
死难者数百人,诗以吊之
挽粹和侄孙
挽陈伯岩
挽散原翁
为拔可题晚翠轩遗墨
和沫若先生《归国书怀》并步原韵
赠萝庵贤婿
和任之寄示近作,步原韵
挽熊秉三联
挽陶兰泉
题徐仲可《纯飞馆填词图》
慰施君梅僧
挽马相伯联
挽庄伯俞联
张海楼同年令嗣武宏空军少尉
战殁于汉口,诗以哀之
为语溪徐氏遗诗刊成题诗
病榻三首
挽汪仲谷
和傅沅叔七十自述诗
题朱遂翔《抱经堂藏书图》
……
……
文摘 书摘
赵襄子因为智伯欺侮他太狠了,心中怀恨不忘,还拿了智伯的头壳,加上漆,做他的酒器。
那时豫让逃了出来,躲在深山之中,叹息说道:“男子汉为什么要尽忠?就为着有人赏识他;妇人家为什么要装饰?就为着有人喜欢她。智伯是很晓得我的,我一定要替他报仇,拼着我的命来报答他。我死了,我的灵魂也对得起我自己。”
从此就换了名,改了姓,扮做一个罪犯,到赵家,替他粉刷茅厕。身上藏着小刺刀,预备撞见襄子,即时动手。
有一天,襄子要上茅厕,忽然心上觉得不好,就把那做粉刷匠的罪犯拿来审问,才知道他是豫让。搜他的身上,藏着凶器,说是要替智伯报仇。
一班随从的人,声势汹汹,就要杀他。
襄子急忙止住道:“做不得!他是个义人!我小心些,躲过他就是了。智伯全家死难,没有留下一个人,他的旧臣,还想出来替他报仇,这可算得是个世界上的豪杰了!”
终究放走了他。
过了片时,豫让又换了一个方法,拿漆来涂在身上,扮作长着疥疮的模样,还恐怕声音被人听出来,又吃上许多的炭,将嗓子变哑了,好叫人辨别不出。他在街上要饭,他的妻子撞见他,居然没有招呼。
走了一程,遇着他一个朋友。
那人仔细一看,问道:“你不是豫让么?”
他答道;“是的呀!”
那朋友对他哭,劝他道:“像你这般人才,到襄子那里去投效,他必然肯重用你,留你在左右使唤,到那时候,你要怎样便怎样,不是更容易么?为什么要戕害自己的身体,糟蹋自己的颜面,要想来结果了襄子,这不是很难的么?”
豫让道:“这断乎做不得。既然做了他的属下,替他办事,又要想去害他的性命,这明明是拿两条心来对待自己的主人了。我也知道我的做法,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我又要这样做呢?我就是要教世界上的人和后来的人,知道做了人的属下,拿两条心来对待他的主人,是件最可羞耻的事情。”
彼此分手。过了片时,豫让打听得襄子要出门,将经过某一道桥;他于是去躲在那桥底下。襄子正要过桥,他的马忽然吓得跳起来。
襄子勒住了马,道:“这一定又是豫让了!”
叫人去问,果然不差。
襄子唤他过来,责问他道:“你从前不是做过范、中行的家臣么?智伯灭了范、中行氏,你没有出来替他报仇,反而投身到智伯家去。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替他报仇,这样没有完结呢?”
豫让道:“我在范、中行家,不论什么事,都当我是个寻常的人,我所以也用寻常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