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蒙古通

2010-03-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38015362 ·条形码:978753801536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蒙古通 去商家看看
蒙古通 去商家看看

 蒙古通


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38015362
·条形码:97875380153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中山响沙

内容简介 《蒙古通》(大草原版的“藏地密码”)一书,是作者用通俗流畅的笔触,系统展示蒙古族生活习俗的文化读物。内容包括族源、诞辰、婚礼、葬礼、节日、信仰、居住、饮食、服饰、畜牧、狩猎、交通等十二个方面。涵盖了我国内蒙古、新疆以及蒙古国大部分蒙古地区,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蒙古风俗实录。材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翔实可靠,具有科学和学术的品格;注重文字生动和布局章法,穿插了不少趣话、歌谣和祝赞词,具有审美和文学的品格;关照古人和今人对民俗事象的看法,融进了不少独到的个人见解和分析,具有思辨的品格。作品融文学性、资料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了解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对于普查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是东胡的一支。公元七世纪,“蒙兀室韦”一词,开始见之于《唐书》。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就是蒙古人的发祥地。那里有一个小镇,现在还称之为室韦。到公元九世纪,陆续迁到现在蒙古国的三河流域(斡难河――鄂嫩河、土拉河――图勒河、克鲁伦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故乡。关于蒙古族的来源,现在学者们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匈奴说,一种是东胡说,一种是鲜卑说,因为鲜卑就是东胡的一支,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两种意见。蒙古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一种意见,我国的学者大多持第二种意见。至于蒙古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也有三四种说法。在介绍这些说法之前,我想把汉语音译蒙古地名、人名的不足之处说一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人往往听不清蒙古人的全部发音。比如蒙古,实际上蒙古人的说法一直是“蒙古勒”,汉人却一直写作“蒙古”。还有“蒙兀”的叫法,实际上也是蒙古的意思。这是由于古文书写中常常省去左面的两点,或者由于方音把GU 说成HU造成的。至于对蒙古一词的含义解释,比较普遍的有:一,蒙古就是蒙和嘎勒(монх гал)的意思,就是蒙古人最尊重的“长生天”(монх)与“火”(гал)的合写。二, 蒙古就是蒙高勒(мон гол)的意思,就是正中心或者骨干。三,蒙古是“我们北方人”的意思。从成吉思汗上溯二十二代,就是有文字记载的老祖宗孛儿帖赤那与豁埃马阑勒――苍狼与白鹿。其实苍狼不是狼,白鹿也不是鹿。对于蒙古族来说,叫这样的名字自然不过,就像现在汉族人把自己的孩子称作老虎、黄牛一样,只不过可能带有一些图腾崇拜的色彩罢了。汉族从自己的民族心理出发,称呼苍狼白鹿,往往带着一种好奇、惧怕和神秘的心理。成吉思汗诞生以前,蒙古高原有许多使用蒙古语的部落。他们各自为王,互不统属。又很长时间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女真也是游牧民族。到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时代,才有合不勒汗统率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的说法。成吉思汗年轻时代,还受过金国“招讨司”之封,他还利用这个职位干过不少事情。那时候主要的活动舞台,就是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的一些地方。成吉思汗的力量是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步壮大的,地盘也是在战争中开拓的。1227年,成吉思汗偕同也遂夫人起驾,远征西夏。他站在哈尔古纳穆纳山(现在大青山一代)嘴,遥望鄂尔多斯高原,不慎把手中马鞭失落。随从要给他捡拾起来,却被他拒绝。乃降旨曰:盖此地也,太平江山久居之地,衰落王朝复兴之帮。花角金鹿栖息之所,白发吾翁享乐之乡。他这次出征不太顺利,路过阿儿不合围猎,不妨一群野马斜冲而来,把他的红沙马吓惊。圣主坠马受伤,住在一个名叫搠斡儿合惕的地方养伤。阿儿不合(арваг),这个地方如今叫阿儿不斯(арвас),和阿儿不合只有一字之差。搠斡儿合惕(сохор хад),意为盲石,就是现在的阿尔寨石窟。因为这个地方七孔八窍,像盲人的许多瞎眼(搠斡儿),所以汉人才叫它百眼窑 。直到解放初期,这个地方还有野驴。所以这种传说,可能有些道理。阿尔寨石窟有四个朝代的壁画,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成吉思汗这次没有把西夏攻下来,自己却病死在六盘山。灵车拉着他的金体,准备落叶归根,归葬故土。路过鄂尔多斯,灵车陷进泥淖,八十一头牛都拉不出来。部下想到他生前说过的话和吟过的诗,就把他的衣冠留下几件,又祈祷老半天,灵车才重新启动。鄂尔多斯人把他的衣冠供奉起来,变成了八白室,这就是现在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监国。二年后他遵从成吉思汗的遗愿,召集忽里台(会议хуралтай),推举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继位。窝阔台死后,其子贵由汗即位。贵由死后,皇位转到托雷长子蒙哥汗手里。从此有元一带,皇帝宝座一直控制在拖雷后代手里。
  忽必烈是蒙哥汗的弟弟,拖雷的次子,他还有个三弟叫旭烈兀,四弟叫阿里不哥。他们兄弟四人的母亲,就是王汗的侄女莎儿合黑塔泥,也叫额锡哈敦。忽必烈年轻时就有雄才大略,“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建立“漠北藩府”,广召汉地贤才。蒙哥汗即位后,让他“总领漠南汉地军民事”,他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整顿秩序,试行汉法,取得成效。后来治理关中,政绩斐然。为他今后安邦治国,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蒙哥汗进攻南宋时,他提出了迂回云南、后路包抄的战略,得到蒙哥汗的采纳。于是蒙哥汗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首都哈拉和林(在今蒙古国),自己亲自统帅西路军进入四川。忽必烈率领东路军长驱鄂州(今武昌市)。可是正当他来到江北,打算渡江作战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噩耗:他的大哥蒙哥汗在进攻合州(今合川县)时,不幸中流失而身亡。他的幼弟阿里不哥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篡夺汗位。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经过和心腹策划,将军队交付手下,自己轻装简从,赶回燕京(今北京)。早在三年以前,他就命令刘秉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一座宫城,定名开平府。也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蓄谋已久,反正开平府成了他继承皇位的地方。“开平开汗业,问此地,是耶非?”他在宗王和部分汉臣的拥戴之下,强先一步,继承了汗位。阿里不哥听说以后,也在哈拉和林宣布称汗。然后兵分两路,进攻忽必烈。兄弟俩经过四年的角逐,阿里不哥战败投降。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上“大哉乾元”之意,宣布建“大元”国号,这就是元朝的来历。建元以后,忽必烈命令大将伯颜为统帅,进攻江南。当时南宋小儿民谣说“百雁过,江难破”,世人不知其意,以为雁过的时候可能出事。事后大梦方醒,才知道百雁就是伯颜。伯颜本是巴林人,既是元世祖的开国元勋,又是元成宗上台的有力靠山。文韬武略兼备,影响所及两帝。他自赋汉诗写道:“剑指青山山欲裂,马饮长江江欲竭。精兵百万下江南,干戈不染生灵血。”过去人们写蒙古历史,动不动就说汗王屠城,其实文明交战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忽必烈活了八十岁,死于大都(今北京)。纵观中国历史,最大的疆域就在元朝时期。而元朝的疆域,恰恰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伟人开辟的。
  元朝从忽必烈算起,凡经十一帝。最后一个皇帝叫妥欢帖木尔――元顺帝。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故事多,中间的人们连名字也记不住。元顺帝是个怪才,精于制造器具和诗文。可惜生不逢时,赶上元朝衰败时节。他也识得时务,1368年朱元璋攻入大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遣使送信招降的时候,他还浪漫气质地写了一首诗作为答复:“信知海内归明主,且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叮咛说,春风先到凤凰台。”自己来到应昌城(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大造巨型龙舟,泛舟达里湖,教习他的《十六天魔舞》去了。这种超脱与潇洒,并不能阻止武器的批判。明军很快攻入应昌城,元顺帝长子爱猷识里达腊偕同数十骑,逃往漠北哈拉和林,于1731年继承汗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南北朝开始了,最后与明朝同为大清王朝所灭。这是后话。
作者简介 郭雨桥,内蒙古著名翻译家、作家、蒙古文化学者。全国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之一,万里采风先进个人。正在执行“走遍蒙古地”的采风计划,目前已经走完66791公里的漫漫路程,采录了大量第一手蒙古族民俗资料,本书是他二三十年文化积累的精华。
媒体推荐 《蒙古通》——
领略草原古韵的入场券,解读蒙古民族的金钥匙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北京中山响沙图书中心、内蒙古中山书店、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浓缩蒙古民俗风情的权威读本《蒙古通》闪亮上市。
《蒙古通》是内蒙古著名翻译家、作家、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历时8年,走遍蒙古国21个省、中国新疆17个县市、内蒙古12个盟市,汲取66791公里漫漫旅程中的所有文化营养,并入自己20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华写成的。在此之前,郭雨桥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蒙古通》,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国内外求风问俗者们更将其奉为必读之物,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山花奖。此次出版的《蒙古通》不是对老版本的简单修订,而是站在全新的视角,融入了作者对蒙古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加了“袖珍蒙古史”等章节。此外,还新加了434幅珍贵照片,这是作者在66791公里采风时拍摄的471个胶卷中的精华之作。这种图文并茂的精心编排方式,不仅让读者直观地欣赏蒙古文化,而且还可增强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共鸣。
《蒙古通》通过民族起源、蒙古民族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畜牧与狩猎生产方式和诞辰、婚礼、节日、信仰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几乎涵盖我国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和蒙古国大部分蒙古民族生活集聚区的古今生活画卷,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蒙古风俗文化实录巨著。作者以作家的笔触,穿插了众多民间趣话、歌谣和祝赞词,语言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为全书灌注了文学审美色彩;作者以哲理的手法,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剖析,融入到所见、所闻之中,在全书的各个章节,充满着思辨的品格。由于郭雨桥先生既是著名蒙古文化学者,又是一名著名专业作家、翻译家,因此,在这部鼎力之作中,既充满了深厚的生活底蕴,又将文笔的生动和学术的严谨融为一体。他是“走遍蒙古地”采风计划的实践者、全国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和万里采风先进个人,其特殊身份和作为,使其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才有的那种感人的魅力,使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产生强烈的互动亲和力。
《蒙古通》共分袖珍蒙古史、草原摇篮曲、去发宴、婚礼宴、葬礼宴、节日、信仰、蒙古包、服饰、饮食、交通、畜牧、狩猎等13个章节,全书366页,16开国际版本,特种纸彩色印刷,是一部融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收藏和馈赠佳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愿《蒙古通》成为“领略草原古韵的入场券,解读蒙古民族的金钥匙”,让更多的人认识内蒙古、喜欢内蒙古!


本书不是处女,却是一位丰满的少妇。在她初版的几个年头里,桃李不言自成蹊,以其内在的品质,博得了求风问俗者们的青睐,几乎成为手头必读。为了适合广大人民的需要,这次增加了“袖珍蒙古史”一章。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重写和充实。新加了434幅照片,这是从作者所走66791公里的蒙古地漫漫长途中,所摄471个胶卷里的精选。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是手脚并用、身心俱劳的产物。作者是蒙古文化学者,专业作家,精通蒙古语文。在学术的严谨中透露着文字的生动,又充满深厚的生活底蕴。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的才有的那种亲切与魅力。对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喜庆节日等等,都有系统的描述和地域的涵盖,原版扉页上的话仍然对您是最好的馈赠:“旷世大文章凝我半生心血,民俗小百科伴你一游草地”!
编辑推荐 《蒙古通》(大草原版的“藏地密码”)系统,系统展示蒙古族生活习俗;
  详备,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备的蒙古风俗实录;
  科学,材料点面结合、详略有致、翔实可靠,具有科学和学术的品格;
  生动,文字生动、布局讲究章法,穿插趣话、歌谣、祝赞词;
  思辨,融合古今对民俗事象的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
  作品融文学性、资料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部了解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对于普查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这是一部草原上的传奇。
作者万里采风,从游牧文化的摇篮、蒙古文化的发祥地,开始了一次充满诱人魅力、富有神秘色彩的旅行。从古老传说“苍狼白鹿的家族”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草原摇篮曲到去发宴、婚礼宴、葬礼宴、从节日、信仰到蒙古包、服饰、饮食,从文物考古到交通、畜牧、狩猎……

《蒙古通》——
领略草原古韵的入场券,解读蒙古民族的金钥匙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北京中山响沙图书中心、内蒙古中山书店、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策划的,浓缩蒙古民俗风情的权威读本《蒙古通》闪亮上市。
《蒙古通》是内蒙古著名翻译家、作家、蒙古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历时8年,走遍蒙古国21个省、中国新疆17个县市、内蒙古12个盟市,汲取66791公里漫漫旅程中的所有文化营养,并入自己20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华写成的。在此之前,郭雨桥先生曾经出版过一本《蒙古通》,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国内外求风问俗者们更将其奉为必读之物,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山花奖。此次出版的《蒙古通》不是对老版本的简单修订,而是站在全新的视角,融入了作者对蒙古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加了"袖珍蒙古史"等章节。此外,还新加了434幅珍贵照片,这是作者在66791公里采风时拍摄的471个胶卷中的精华之作。这种图文并茂的精心编排方式,不仅让读者直观地欣赏蒙古文化,而且还可增强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共鸣。
《蒙古通》通过民族起源、蒙古民族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畜牧与狩猎生产方式和诞辰、婚礼、节日、信仰等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几乎涵盖我国内蒙古、新疆等省区和蒙古国大部分蒙古民族生活集聚区的古今生活画卷,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蒙古风俗文化实录巨著。作者以作家的笔触,穿插了众多民间趣话、歌谣和祝赞词,语言生动极具艺术感染力,为全书灌注了文学审美色彩;作者以哲理的手法,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剖析,融入到所见、所闻之中,在全书的各个章节,充满着思辨的品格。由于郭雨桥先生既是著名蒙古文化学者,又是一名著名专业作家、翻译家,因此,在这部鼎力之作中,既充满了深厚的生活底蕴,又将文笔的生动和学术的严谨融为一体。他是"走遍蒙古地"采风计划的实践者、全国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和万里采风先进个人,其特殊身份和作为,使其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才有的那种感人的魅力,使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产生强烈的互动亲和力。
《蒙古通》共分袖珍蒙古史、草原摇篮曲、去发宴、婚礼宴、葬礼宴、节日、信仰、蒙古包、服饰、饮食、交通、畜牧、狩猎等13个章节,全书366页,16开国际版本,特种纸彩色印刷,是一部融资料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收藏和馈赠佳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愿《蒙古通》成为"领略草原古韵的入场券,解读蒙古民族的金钥匙",让更多的人认识内蒙古、喜欢内蒙古!
目录

前言
袖珍蒙古史
 一 蒙古高原的人种占了中国的一半
 二 北方英雄用武之地
 三 苍狼白鹿的家族之一
 四 苍狼白鹿的家族之二一
 五 苍狼白鹿的家族之三
 六 满族与清朝政权
 七 卫拉特风云录
 八 西迁卫士察哈尔
 九 东归英雄土尔扈特
 附 部族小词典
  1.巴尔虎
  2.布里亚特
  3.察哈尔
  4.巴林
  5.弘吉刺惕
  6.鄂尔多斯
  7.乌拉特
  8.喀尔喀
草原摇篮曲
 一 大摇篮和小摇篮
 二 摇篮曲的故事
 三 摇篮曲背后的人生
去发宴
 一 孩子去发回娘家
 二 舅舅今天最风光
 三 对女儿负责到底
婚礼宴
 一 婚礼的序曲
  1.哈达美酒订终身
  2.送上门来的女婿
  3.彩礼——补偿与私奔
  4.彩礼——交割牲畜
  5.彩礼——高看母舅
 二 解剖一个鄂尔多斯婚礼
  1.娶亲犹如上战场………
  2.中途埋酒祭鬼神
  3.初到岳家敬“村灶”
  4.伴娘请吃“闭门羹”
  5.头份全羊表心迹
  6.求名问庚闹通宵之一
  7.求名问庚闹通宵之二
  8.新郎穿衣娘家陪娶之一
  9.新郎穿衣娘家陪娶之二
  10.掰羊脖子伙屹肉
  11.新嫁娘绾头上马
  12.半路迎新丢羊头
  13.女方也闹“新郎追”
  14.新娘上门过火堆
  15.祭火拜人抢大毡
  16.男方摆羊大联欢
  17.“白马宴”与交勺头
  18.送客与回礼
 三 婚礼的尾声
  1.巴尔虎:女婿当家岳父探女
  2.科尔沁:“借”姑娘
  3.一对新人三对爸妈
葬礼宴
 一 顺着来倒着走
  1.入殓
  2.出殡
  3.守孝
  4.死人不走活人走
  5.丧葬的礼俗成了平日的禁忌
 二 鬼魂对葬礼的影响
  1.讲究“上路鞋袜”
  2.路上灵车不停
  3.前有旗幡领路
  4.入土讲究颇多
  5.返程不走原路
  6.接受“水火之净”
  7.分享死鬼“福膳”
 三 喇嘛与收尸者
  1.喇嘛是葬礼的总导演
  2.收尸者是死者肉体的安顿者
 四 丧葬的种类
  1.天葬
  2.土葬
  3.火葬
  4.孩儿葬 
节日
 一 春节
  1.戏说祭灶
  2.春节的流变
  3.初一“踩福路”
  4.给牲畜过春节
  5.劝食不劝酒
  6.用洗印水洗脸
  7.小年祭七星
 二 马驹节与赛马健儿
 三 迈德尔节盛况
 四 佛灯的节与吃灯的娃
 五 那达慕大会
  1.“那达慕”浅释
  2.摔跤
  3.赛马
  4.射箭  
信仰
 一 萨满教
 二 喇嘛教
 三 敖包
  1.敖包的样子
  2.敖包的分类
  3.敖包的建造
  4.敖包的祭奠
 四 禄马风旗
  1.禄马风旗与成吉思汗
  2.禄马风旗与喇嘛教
  3.禄马风旗与人生三宴 
蒙古包
 一 蒙古包起源断想
 二 蒙古包的构件
 三 蒙古包的搭盖
 四 蒙古包的拆卸
 五 蒙古包的装载与搬迁
 六 蒙古包的内外布局
 七 蒙古包的坐卧作客规矩
 八 蒙古包的六大性能
  1.组合性能
  2.伸缩性能
  3.冷暖性能
  4.环保性能
  5.科学性能
  6.文化性能
 九 蒙古包诸忌
服饰
 一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回顾
 二 蒙古族服饰的四大内涵
  1.蒙古族服饰的生活内涵
  2.蒙古族服饰的部族内涵
  3.蒙古族服饰的礼仪内涵
  4.蒙古族服饰的历史内涵
 三 蒙古族男女服式举要
  1.冠帽类
  2.袍衣类
  3.靴袜类
  4.佩饰类
 四 男女头戴须发
  1.妇女头戴
  2.男子发式
  3.男子胡须
饮食
 一 一般饮食习俗
  1.先白后红
  2.以饮为主
  3.轻便简朴
 二 茶
  1.素茶
  2.奶茶
  3.茶
  4.面茶
 三 奶食品
  1.酸马奶和马奶酒
  2.奶皮子
  3.卷肯
  4.初乳
  5.查嘎
  6.艾日格
  7.塔日格
  8.白油、黄油、酸油、黄油渣
  9.酸酪蛋、奶豆腐、甜酪蛋
  10.浩日木格
 四 肉食品
  1.祭锅肉
  2.术斯
  3.阿拉善烤羊
  4.喀尔喀浩日霍格
  5.灌肠
  6.羊三样
  7.高尔呼格汤
 五 炒米
 六 骨头文化
  1.羊拐趣话
  2.肩胛趣话
  3.骶骨趣话
  4.脖骨趣话
  5.牛腿趣话
交通
 一 驼运
  1.拉脚的准备
  2.骆驼鞍屉
  3.上驮子的方法
  4.上路宴会
  5.艰苦的旅程
  6.第一天与最后一天
 二 勒勒车运输
  1.勒勒车及其组合
  2.勒勒车的构造
  3.勒勒车的制作
 三 雪爬犁运输
畜牧
 一 永恒的牧歌
  1.畜群的配备
  2.四季牧经
  3.畜群的管理
 二 牧事时节
  1.断羊尾
  2.灌羊
  3.打鬃与套马竞技
  4.净身与“骟后”工作
  5.分群与公马“上任”
  6.马奶会洒奶天
  7.跑马擀大毡
  8.母牛归群祭
  9.放神畜敬天地
  10.踩羊圈起羊砖
 三 牧畜特点
  1.以情服“畜”
  2.以畜照畜
  3.对牛弹琴
 四 驯马驯驼
  1.套马杆
  2.驯马
  3.驯驼
  五 牲畜的宰杀
  1.杀羊
  2.杀牛
  3.杀马
  4.杀驼
  5.宰杀禁忌  
狩猎
 一 狩猎的一般习俗
  1.祈赐“狩猎之福”
  2.“爱惜生长之道”
  3.原始古老的分配
 二 精彩奇异的狩猎方式
  1.乌审网猎
  2.巴林围猎
  3.苏尼特奇猎
  4.兴安岭猎熊
  5.乌拉特猎狼
  6.其他狩猎办法
 三 猎犬—牧人的帮手
  1.敬狗如敬人
  2.细驯出来的细狗
  3.细狗的精彩捕猎
后记
……
序言 本书不是处女,却是一位丰满的少妇。在她初版的几个年头里,桃李不言自成蹊,以其内在的品质,博得了求风问俗者们的青睐,几乎成为手头必读。为了适合广大人民的需要,这次增加了“袖珍蒙古史”一章。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重写和充实。新加了434幅照片,这是从作者所走66791公里的蒙古地漫漫长途中,所摄471个胶卷里的精选。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是手脚并用、身心俱劳的产物。作者是蒙古文化学者,专业作家,精通蒙古语文。在学术的严谨中透露着文字的生动,又充满深厚的生活底蕴。字里行间闪烁着唯有亲历者的才有的那种亲切与魅力。对
文摘 插图:




后记 有了序和前言,后记似乎已无什么可记。但是本人觉得意犹未尽,情思绵绵,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是我感谢的人太多了,由于本书不是书斋里的产物,我去过好多地方,见过好多牧民、领导和学者,他们在生活、采访和交通上给我这个囊中羞涩的人好多便利。和我发生了许多故事,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如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是好多人我只能记起他们的笑容,却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了。从内蒙占到新疆,从中国到蒙古国,我走访过的人太多了。这些人是我生活的土壤,也足我的老师和亲人。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也不会有以后的好多书。而且“革命尚未成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