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

2010-02-2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1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504946753/9787504946751 ·条形码:978750494675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 去商家看看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 去商家看看

 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1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504946753/9787504946751
·条形码:97875049467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问题研究系列专著

内容简介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以渐进为特征的改革开放中迅猛崛起。以金融规模总量迅猛增长和金融结构深刻变化为核心的金融发展也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经验与转型模式》在勾勒中国历史上的金融发展与改革之前金融状况基础上,系统回顾了30年中国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与调控等领域的改革历程与发展状况,总结了金融改革的基本经验,再现了30年金融改革与发展使中国金融体系完成一次“涅槃”式质的飞跃的全过程,并从比较金融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与俄罗斯、波兰等中东欧转轨国家金融改革的差异,从目标设定、路径及顺序选择、动力来源以及推进策略等方面论证了转轨国家中金融改革的“中国模式”。
目录
第1章 中国崛起震动了世界
1.1 中国改革30年——从解决温饱到第三经济大国
1.2 世人瞩目——“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1.2.1 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1.2.2 “欧美模式”与“中国模式”
第2章 中国金融改革的起点
2.1 历史上的中国金融发展
2.1.1 1840--1911年的中国金融发展
2.1.2 1912--1927年的中国金融发展
2.1.3 1928--1948年的中国金融发展
2.2 新中国计划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2.2.1 中国“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初步形成
2.2.2 “一五”时期高度集中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2.2.3 “大跃进”及其后期计划金融体制的强化
2.2.4 “文革”时期金融体制的混乱
2.2.5 改革开放前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整顿
2.3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金融体制运行的特点及其改革的必然性
2.3.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体制的基本特征
2.3.2 高度集中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3章 中国金融改革30年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从单一机构到多元化体系的建立
3.1.1 1978--1993年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机构体系
3.1.2 1994年以来的金融改革与金融机构体系
3.2 金融市场:从融资补充到资金运行的大舞台
3.2.1 金融改革中的货币市场
3.2.2 金融改革中的资本市场
3.3 金融运行:从政府主导到以利率、汇率为中心的价格引导机制的形成
3.3.1 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3.3.2 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3.4 金融管理:货币政策作用的凸显与监管、调控方式的转变
3.4.1 货币政策作用的凸显
3.4.2 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
3.4.3 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第4章 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金融发展
4.1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总量增长
4.1.1 货币存量增加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上升
4.1.2 全社会金融资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上升
4.2 金融改革中的金融结构变化
4.2.1 金融发展中的中国整体金融(体系)架构
4.2.2 金融发展中的中国金融资产结构
4.2.3 金融发展中的金融机构结构
4.2.4 金融发展中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结构
4.3 金融发展中金融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
第5章 金融改革的“中国模式”:一个理论反思
5.1 转轨国家的金融改革:金融发展视角的一个简要回顾
5.2 中国金融改革模式特殊吗?——一个基于转轨国家金融改革历史的比较分析
5.2.1 金融改革的目标选择
5.2.2 金融改革的动力来源
5.2.3 金融改革的路径及顺序选择
5.2.4 金融改革推进策略安排
5.2.5 小结
5.3 金融改革“中国模式”的历史演进
5.4 结语
第6章 走出一条中国金融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6.1 中国金融发展已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6.2 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序言 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但起点和重心是经济的改革和开放。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取向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学术界又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称为“转型经济”或“转轨经济”。“转型”最初是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意味着社会发展改变原来的“旧型式”,使之走向未来的“新型式”,而这又自然蕴涵着“改变(改革)”和“确立(定型)”两重内容。“转型”有急转和渐转两种,急转是快速的转变和快速的确立,渐转则是不断的转变和不断的确立。中国选择了后者。渐转的时间需要多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著名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把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转型概括为两次:第一次是起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商鞅变法”而完成于公元前2世纪末由汉武帝所落实的“盐铁专卖”,历时250年;第二次便是起自19世纪中叶,这一转型大致也要历时两百年。这是历史学家大视角的一种分析。就当今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转型则是特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来:虽然这种转型亦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实的社会条件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转型”和“定型”并不是遥不可及之事。即使转型完成,在新的型式下,调整和改善也会是不断的,且不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程中甚或更大的转型必然还会出现。
文摘 从19世纪中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车轮遇到了重重阻力。在内外压力下被动的历史变革并没有使古老的东方大国焕发青春,而是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艰难前行一直到抗战胜利,中国才真正结束了百年屈辱,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又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纪元。在新纪元的起点上,中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生产力水平极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其经济总量只约占世界总量的1%,人均经济量更是处于最不发达的国家行列之中。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圈从恢复和重建百年动荡引致破碎的国民经济起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7.3%。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中国重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但由于起点过低,虽然这30年取得了快速进步,但其经济总量也只是提升到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仍然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序幕,开始了“独立、解放”之后另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新时代。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