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页码:3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802371040 ·条形码:97878023710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 |
 |
|
 |
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页码:34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802371040
·条形码:97878023710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的各个方面。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问题而论史论理,且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从史出,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以厚实的战例、战史为基础。作者既论证了马列主义军事学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干”,又阐述了毛泽东批判汲取西方军事思想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华,充实自己军事理论宝库的内容。
作者简介 刘庭华,1949年生,江西南康人,1968年2月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历任班长、排长,军事历史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战略研究部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6年获第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奖。2000年起参加指导博士生教学工作。史学观:彰善贬恶述往事,秉笔直书为良史。价值观:上善若水,处众人之下而不争惟无忧;抱朴守拙,不自伐自矜故道长枉则正。人生观:学文首推苏东坡,做人当如毛泽东。
目录 序言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三个理论来源论之一:
“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论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军事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一生发愤研读马列主义著作
(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军事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三个理论来源论之二:
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其欧洲血统,使它获得了中国的出生证”——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中国化问题
(一)古为今用,古籍今解
(二)取精用弘,推陈出新
(三)毛泽东善于采用传统历史文化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军事思想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三个理论来源论之三:
毛泽东对西方军事思想文化的批判汲取
(一)毛泽东对西方军事思想文化的研读
(二)毛泽东对西方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与创造
(三)毛泽东批判汲取西方军事思想的科学方法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和阶段划分
(一)第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初创到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萌芽
(二)第二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
(三)第三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成熟
(四)第四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极大丰富和发展
(五)第五个时期: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国防建设过程中继续充实和发展
五、“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之探析
(一)从枪杆子夺取政权到“工农武装割据”
(二)“农村包围城市”之认识与发展
(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的产物
六、四渡赤水的作战指挥艺术及历史昭示
(一)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化被动为主动,夺取战场主动权
(二)实施高度迅速机动,在运动中寻机击破敌军合围
(三)运用虚实行动,巧妙造势,迫敌就范,各个击破敌人
(四)四渡赤水作战指挥艺术的历史借鉴启示
七、抗日战争与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的成熟
(一)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军队的建军理论
(二)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
(三)科学阐明持久战的理论和军事战略总方针
(四)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
八、英明的战略指导,伟大的历史胜利——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独立、绝对领导
(二)适时进行整训,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三)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组织体制
(四)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五)军队发展规模应与战争形势和人民负担能力相适应
九、毛泽东建军思想在解放战争中的新发展
(一)提出并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发展了军队内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二)提出恢复和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原则,确立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三)提出军队是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相统一的思想
(四)重视野战兵团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十、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方针的历史演变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六字诀与诱敌深入
(二)抗日战争时期:持久战与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三)解放战争时期: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与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等十大军事原则
(四)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避强击弱
(五)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十一、毛泽东对台湾海峡军事斗争的战略运筹及启示
(一)对于台湾当局的军事骚扰挑衅,或利用国际形势挟洋自重闹事,应予惩罚与教训,而掌握其主动权的关键是看出手的时机与力度
(二)必须把对台斗争置于国际战略大格局中来筹划,严防国共两党之战演变成中美之战,始终把台湾海峡军事斗争锁定在国内战争门槛内
(三)军事斗争完全立足于独立自主,斗而有度、有节;外交斗争应采取“主动攻势的必须形态”
(四)把金门、马祖作为台海军事斗争的重要“棋子”(或绞索)来利用,制造和扩大美蒋矛盾。毛泽东采取联蒋抵美的方针:“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暂不收复金门、马祖,使蒋军守而不撤,挫败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十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形成与发展
(一)积极防御的内涵、本质和突出特点
(二)积极防御战略的历史演变
(三)积极防御战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
(一)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化爱好终生
(二)毛泽东将中国历史文化运用于革命战争的创造性贡献
(三)毛泽东批判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启示与意义
十四、孙子的造“势”与毛泽东的“创造战场”及理论创新
(一)孙子的势、任势与战势
(二)毛泽东的“好打的敌人”与“创造战场”
(三)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造势问题
十五、《老子》军事思想要义与毛泽东后发制人的战略策略
(一)老子从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道”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和反对“以兵强天下”的战争观
(二)老子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治国平天下理论,提出了以退为进的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思想
(三)老子提出优秀将帅应具备不逞强、不激怒、不硬拼和谦虚团结人的德才要求
(四)老子“柔弱胜刚强”思想对后世军事思想和毛泽东的影响
十六、《易经》的“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与毛泽东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
(一)提出先礼后兵,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
(二)实行刚柔相济的军事策略
(三)确立“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原则
十七、弹洞前村壁,今朝更好看——毛泽东战争美学观撮要
(一)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对战争的本质作了最为科学的剖析和概括,极大地讴歌了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的内在之关
(二)毛泽东从推动社会发展史的观点出发,热情讴歌了革命战争的外在形式之美
(三)毛泽东采用中国古典诗词传统形式讴歌中国革命战争的壮阔之美,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革命性的开拓,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记
……
序言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刘庭华同志撰写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史论丛》一书付梓出版,我颇感高兴并表示祝贺。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夺取正义战争、革命战争胜利的指南。因此,作为军队领导干部、军事理论研究者,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应为题中之义之事。刘庭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论丛》一书中,作了艰辛的探索,本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的各个方面。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问题而论史论理,且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从史出,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以厚实的战例、战史为基础。作者既论证了马列主义军事学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干”,又阐述了毛泽东批判汲取西方军事思想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华,充实自己军事理论宝库的内容,提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理论来源的观点既简要概括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期和阶段划分。
文摘 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后,率部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当时,工农革命军中党的组织不健全,思想比较混乱;有些军官军阀主义作风严重,随意打骂、侮辱士兵,官兵关系紧张;部队缺乏弹药、给养,伤病残人员很多,指战员情绪低落,一些人经不住战斗失利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动摇离队。29日,部队进抵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毛泽东即于当晚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将保留下来不足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这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在改编动员大会的讲话中阐述了部队整编的必要性和“革命自愿”的原则。他说:现在是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不利于作战,所以要整编,要建立后方,放下担子,轻装上阵;多余的军官全部上军官队,伤病员归卫生队管理,其余同志编人作战部队。一路上有些人不辞而别了,要走最好打一个招呼。现在宣布,要留则留,不愿留下的可以请假回去,凡回去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路费。希望走的同志回到家乡要坚持革命。将来如果愿意,还可以再回来。毛泽东采取了以下整编措施。
一是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名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下辖两个营,每营三个连,团直属一个特务连,并重新任命了干部。将编余干部编为军官队。
二是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立党委,由党代表任党支部或党委书记,负责领导所属部队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并决定:凡属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从而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军队中的贯彻执行,巩固了部队的团结统一。
后记 《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纵论》一书,能够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之际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感谢寿晓松部长、麻光武总编辑、杨贵华主任的大力支持。
本书是我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史的主要论稿,前后历经20余年的时间,只写了十几篇东西。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主要是抗日战争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这是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安排。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则完全是我个人哲学思辨的爱好兴趣使然。30多年从事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第一,战争史研究是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探讨现实和预测未来战争的基石。拿破仑在谈到自己的军事指挥天才时,一再强调是因为“一读再读古今名将的战史”。克劳塞维茨认为:在军事科学中,战争史最有说服力,1典型战例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军人的“直接经验少得可怜,不能成为完满的知识基础,只有军事历史才向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状态下所有经验的机会”,“一切战争艺术的原理,其惟一合理的基础就是战史的研究”。可以说,在军事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扎实的战争史作基础,而奢谈所谓战略战术等。那么,这就会如利德尔·哈特所说“他的军事学说知识,就没有牢固的基础,好像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头重脚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