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历史 >

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

2010-02-23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807306887 ·条形码:97878073068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 去商家看看
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 去商家看看

 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32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807306887
·条形码:97878073068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体,是儒学的核心,因此礼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对于认识和研究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至关重要。《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将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作业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历史哲学和诠释学的方法从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多个视角切人礼文化的研究,以尽可能开阔的视野、尽可能理性的态度思考和探索古代礼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我们拟将传统诠释学和现代诠释学相结合,力争在文本本义和文本引伸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礼的起源与地位
1.1 “礼”及“礼文化”
1.1.1 何谓“礼”
1.1.2 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2 礼的起源
1.2.1 孔、孟、荀关于礼之起源说
1.2.2 近现代学者关于礼之起源说
1.2.3 本书对礼之起源的看法
1.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1.3.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1.3.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3.3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根本特征

第二章 礼的嬗变与本质
2.1 礼的嬗变
2.1.1 礼的萌芽——尧、舜、禹时期之礼
2.1.2 礼的发育成长——夏商之礼
2.1.3 礼文化的成型期——西周与春秋战国之礼
2.1.4 礼文化的发展与封建礼制核心的确立——两汉之礼
2.1.5 “五礼”的编纂与制礼的高潮——魏晋南北朝隋唐之礼
2.1.6 礼的再度兴盛、衰弱与复兴——宋元明清之礼
2.2 礼的嬗变规律
2.2.1 宗法等级原则
2.2.2 人性原则
2.2.3 理性原则
2.2.4 功利原则
2.2.5 适度原则
2.3 礼的本质
2.3.1 义
2.3.2 理
2.3.3 敬
2.3.4 信

第三章 礼文化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精神及其丰富内涵
3.1.1 人文精神——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3.1.2 中国有人文精神吗?
3.1.3 中国人文精神的形成及礼文化之灵魂
3.2 礼学与人学
3.2.1 “以人为核心”是中国礼文化的基本特征
3.2.2 礼学——一门关乎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学问
3.3 礼文化的人文精神
3.3.1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与人生
3.3.2 尊重人性人情,重视生命价值
3.3.3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塑造独立的君子人格
3.3.4 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四章 礼的价值与反思
4.1 对传统文化评价的思维方式
4.1.1 传统的误读——文化的激进与保守
4.1.2 传统思维方式的误区及危害
4.2 礼的价值与地位
4.2.1 经国家,定社稷,治国安邦
4.2.2 修其身,养其性,教化民众
4.2.3 强家国,睦四邻,协和万邦
4.2.4 礼宜乐和,文明华夏,以成天下
4.3 对礼教和礼治的反思与扬弃
4.3.1 “礼教”及其再认识
4.3.2 “礼治”的得失与反思

第五章 中国礼文化的走势与再生
5.1 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礼文化
5.1.1 “现代”与“传统”的紧张及礼文化中的希望“因子”
5.1.2 礼乐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质比较
5.1.3 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中西文明的“异”中之“同”
5.1.4 交流——吸纳——新生
5.2 凸显传统人文精神的精华,构建中国2l世纪的人文价值理念
5.2.1 新时代的呼唤
5.2.2 构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
5.2.3 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
5.3 重振“礼仪之邦”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3.1 珍视传统,放眼未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
5.3.2 礼文化的走势与新生——民主、科学与“和”文化的结合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中华文明素称“礼乐文明”。早在我国远古时代,礼就孕育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之中。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揭开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序幕。后经儒家的丰富和完善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和推行,礼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礼治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方略。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华夏”一词的涵义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也曾说:“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向被视为儒学的核心。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苟子等都对礼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荀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儒家对礼的执着追求,感受到礼在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功能,亦可领略到“礼之用,和为贵”所揭示的治国理政、协和万邦的真谛。
文摘 即使有这样的“圣人”,如周公、孔子,他们最多也不过是做了一些归纳、综合、整理的工作而已。从近现代学者的观点看,一些人在思考礼的起源时就已先验地假设礼必然是先出现于生活的某种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宗教、饮食等。这种假设可能是受古人从不同视角论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可以看出,古人论礼,多临事取义,各根据礼的某一方面立说。这种执一端而定礼之起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极易导致类似于“盲人摸象”的错误。讨论礼的起源,尤其是时隔千万年以后,预先假定它最先发生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或饮食的分配过程中,这种假定本身就是欠妥的。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往往是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这种综合通常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情形下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隔上两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记得它的来历了,过千万年后,人们再试图确定它最初发生在哪个生活领域将会非常困难。就上述近现代学者的观点看,诸种礼之起源说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不足;各种观点看似不同、甚至对立,实则是可以相容、可以互补的。例如,“祭祀说”客观地反映了祭祀活动在上古社会的重要地位,也符合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和“礼有五经,莫重于祭”②的社会现实,但该说将“礼”字的起源作为“礼”的起源,且用祭祀涵盖包括冠、婚、丧、祭、乡、射、燕、聘等众多古礼的起源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仪礼》所记载的十七礼大都有其久远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据杨宽先生研究,冠礼是由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变化而来,乡饮酒礼则源于氏族聚落会食的礼仪。“饮食说”、“交往说”与“祭祀说”的不足有类似之处。
后记 在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仲春时节,手捧修改好的书稿,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两年前。2006年的仲夏时节,我的博士论文《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毕业后,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和举家南迁的波动,一直未能静下心来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2008年的春节,我才抽出时间,开始论文的修改工作。面对即将付梓的书稿,我既如释重负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是因为昔日的思索和耕耘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忐忑不安是因为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圆满,能否尽如人意。与上述复杂情绪相伴的是充溢于心间的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导师杨天宇教授。由于“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题目,而本人才疏学浅且缺乏丰厚的史学功底,驾驭该题目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在浓厚礼学兴趣的引领下,在“勤能补拙”理念的鼓舞下,本人在礼文化的知识宝库中废寝忘食、拼命读书,稍稍弥补了一点“先天不足”。但无奈史料浩繁,而本人能力有限,在写作过程中仍有“捉襟见肘”之感。因此,从论文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到文章的修改,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先生都给予了无数的指导和帮助,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可以说,没有先生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本论文难以达到现在的水平。同时,先生渊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风范亦使我受益非浅,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