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84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203051218 ·条形码:978720305121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 |
 |
|
 |
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84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203051218
·条形码:978720305121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精)》共收录我国56个民族的民俗文物辞条8175条,配图3733幅。按民俗文物用途分为16类进行编排,每类下又按民族(以主要分布区域从北到南为序)分列辞条。
编辑推荐 《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精)》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凡例
分类目录
服装佩饰
饮食器具
家庭用具
居室陈设
礼仪器物
宗教器物
建筑设施
生产工具
捕猎工具
交通工具
商贸用品
工艺装饰
文图资料
文化用品
游艺器具
枪械武器
音序索引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中国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区域简表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中国民族民俗类博物馆一览表
中国各民族民间主要节日一览表
后记
……
序言 本辞典为兼具学术性、资料性和文物鉴赏性的大型工具书。
本辞典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照片或插图,共收录我国56个民族的民俗文物辞条8175条,配图3733幅。
本辞典按民俗文物用途分为16类进行编排,每类下又按民族(以主要分布区域从北到南为序)分列辞条。
本辞典条目或为通行的汉语名称,或为民族语言的音译汉字名称,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
本辞典释文使用现代语体文,力求语法规范,言简意赅。文中数值凡使用阿拉伯数字得体者尽量使用之,计量凡使用现代法定计量单位得体者亦尽量使用之。记录年代自1912年后用公元纪年,之前则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纪年。
本辞典附录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中国县级以上民族自治区域简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国民族民俗类博物馆一览表》、《中国各民族民间主要节日一览表》。
文摘 插图:

博嘎尔女装珞巴族博嘎尔部落女子服装。上穿短上衣,称“基都”,用野麻织成的土布缝制,无领,短袖,对襟。下穿用羊毛织成的粗呢紧身筒裙,称作“结都”。小腿部绑扎裹腿,称“涅苏木”。经济条件较宽裕者外面加罩一件称作“阶纳布”的披肩。希蒙女装珞巴族希蒙部落女子服装。棉织白色或蓝色的宽大对襟短上衣。裙子为白底带棕褐色或棕黑色条纹,系在肚脐以下较低的地方。巴达姆民荣女装珞巴族巴达姆、民荣部落女子服装。上穿长袖的阔上衣,袖口上有黄色图案镶边。裙子的下摆较宽,上织黄红色与粉红色或黄黑色相间的平行线和“之”字肜与三角形图案。崩尼女装珞巴族崩尼部落女子服装。上衣称“尼麦埃济”,用“达诺”、“布素”、“哈仁”等野生植物纤维织成的土布缝制。将两块黑色或红色的土布缝合成长条状。穿法与男式衣服相似,即将衣的一边角搭在左肩,一端从胸前经右臂内从左绕缠一圈半于右胸前,同右肩衣边经背部绕至右臂内的衣边角相接,形成右衽状,袒露左肩臂(男子袒露右肩臂)。衣长至小腿,用竹签扣紧。腰部系一根称作“布署”的腰带(用红、黑、白、黄等染色植物纤维织成,色彩鲜艳)。多数妇女还用藤条在腰带上串联12个小铜钹状的“贺非”。终年赤足。
后记 《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经过7年多的辛勤努力,现在终于杀青,即将付梓,手抚厚厚的书稿,心中甚感欣慰。
1996年底,经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兆麟先生提议,民博委秘书处开始着手策划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1997年4月1日至3日,本辞典编辑委员会在山西省忻州市奇村干部温泉疗养院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宋兆麟主持会议,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高可到会并讲话,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西省定襄河边民俗博物馆馆长张建新介绍了本辞典编纂实施方案(草案)。来自北京、山西、湖北、四川、黑龙江、云南、新疆、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经过讨论,修改并通过了本辞典编纂实施方案,正式组建了以宋兆麟、高可为主编的编辑委员会,统筹辞典的编纂工作;成立了以张建新为主任的编辑部,统一安排本辞典编务,具体组织实施各项业务性、技术性工作。会议还决定在东北、内蒙古、新疆、甘宁青、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湘鄂琼闽台、两广、江苏(汉南)、山西(汉北)等省区依民族分布设12个片,聘任负责人(即本辞典各位副主编),各自具体组织当地民族文物的资料收集、图片摄绘与辞条的文字编写,并从政治上、学术上予以把关。当年5月,各片开始陆续组织队伍,展开资料的调查收集,先后有300余人参加了文字的编写,200余人参加了实物的拍摄与绘制。同年7月,部分地区开始将选定的首批辞目陆续报回。同年11月3日,本辞典编辑委员会在云南昆明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就编写原则、辞目选定、文物分类、配图绘制等工作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再次进行讨论。在此期间,本辞典编辑部亦在张建新主任的组织下,多次召开会议就工作进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对全书的辞目选定与编写范例起到了积极的协调作用。1998年2月,编辑部调整内部机构与职责,使编辑部工作得到了强化。同年夏季,贵州、新疆等地区率先根据审定的辞目开始撰写辞条,其余地区陆续跟进。这项工作一直进行到2000年春,绝大部分辞条撰写已经完成或接近尾声。这年的3月下旬,本辞典编辑部集中十几名专业人员,全面展开编辑工作,直到2001年底方基本完成。所有修改后的辞条均请各位副主编予以一一重审并认可。200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对此辞书书稿进行了订校,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2003年底,该出版社会同本辞典编辑部又将书稿报至国家民委,由国家民委组织10多名专家对本辞典内容进行了最后审定。因此可以说,这部大典是全国500多名专业工作者辛勤劳动7年的结晶。就其学术价值来讲,它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收集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物资料,填补我国人文科学研究空白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传承与文化融合的研究,以及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