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现代中国(第12辑)

2010-02-19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1129335/9787301129333 ·条形码:9787301129333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中国(第12辑) 去商家看看
现代中国(第12辑) 去商家看看

 现代中国(第12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301129335/9787301129333
·条形码:97873011293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第12辑)》内容为: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的“导言”中,我曾提到:“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在我看来,‘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与‘五四’对话,可以是追怀与摹写,也可以是反省与批判;惟一不能允许的,是漠视或刻意回避。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本辑集刊出版,恰逢学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有所表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此前八十年,“纪念五四”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但也不无“走过场”的时候。近年风气陡变,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很多批评,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回应。并非主张“坚决捍卫”,而是希望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第12辑)》内容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此前八十年,“纪念五四”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但也不无“走过场”的时候。近年风气陡变,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很多批评,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回应。并非主张“坚决捍卫”,而是希望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有感于此,北大中文系除刊行同人文集《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还将在4月23—25日召开“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如下话题:五四新文学及新文化内部的多元场景;五四新文化与晚清新学的历史纠葛;新文学与新学术;民间文学与大众文化;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新时期文学与五四之关联;台港及海外作家如何与五四对话;重读五四与保守主义思潮等。
本辑所收有关五四各文,均出自北大学子之手——美国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早年也曾就读北大,因此,也就不见外了。
目录
论文
作为运动的新文化
“文学革命”的另一面——民初政治言论视野中的“文学”
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问题——以胡适、鲁迅与周作人为中心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研究——中英文著述的互动与展开
1930年代左翼文学对五四的叙述
现代散文与传统的再发明——作为激进诠释学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中国新诗总系·30年代卷》导言(上)
新诗理论中的“形象之争”:美学、政治、形而上学
“言志”的苦心与文心——周作人“苦住”期间创作之分析
“长不大”的三毛:从早期的都市顽童到1949年前后的流浪儿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上)
演讲与评论
重建“文学史”
书评
文学、思想与政治的纠葛——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政治主体性的重建——评《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在对鲁迅的承担之中——读《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
在中国追索“现代”——评《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
“现代性”视野的拓展——评《革命与形式——茅盾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作为“左翼”的鲁迅及其可能性——《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读后
“国民作家”与“国家”视野——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作为话语的“晚清古文”——评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
幻象背后的真实——评《传媒的幻象——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
报刊研究介入理论热点探讨的可能性——评董丽敏《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马赛克”型都市图景的重演——评《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
记忆与呈现报刊的另一种方式——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
编后
……
文摘 作这运动的新文化
一 新文化如何运动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对于1920年代前期实际从事文化运动的各方面的势力来说,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不过,后来者更信用其追封的领袖人物的说法,所以引述最多的是陈独秀1920年初在上海的一次演讲,题目就叫《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他先划定文化的疆界,包括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等领域,将军事、产业以及实际政治排除在外,然后径直进入各个领域的内部进行辨析。②陈独秀的这次演讲,其实只勉强回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而忽略了何谓“新……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首先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运动,然后才去判别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以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大多围绕中心的人物、社团、报刊展开,缺乏使运动成其为运动的观念。从浑朴的过程的观念出发,就会追问:新文化作为运动的同一性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新文化如何从局部的、地方性的运动中获取动力?
周策纵梳理五四运动史时曾指出,“新文化运动”这个名词在五四以后的半年内开始出现,到1920年初变得十分流行。
后记 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的“导言”中,我曾提到:“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在我看来,‘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与‘五四’对话,可以是追怀与摹写,也可以是反省与批判;惟一不能允许的,是漠视或刻意回避。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本辑集刊出版,恰逢学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有所表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此前八十年,“纪念五四”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但也不无“走过场”的时候。近年风气陡变,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很多批评,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回应。并非主张“坚决捍卫”,而是希望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有感于此,北大中文系除刊行同人文集《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还将在4月23—25日召开“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集中讨论如下话题:五四新文学及新文化内部的多元场景;五四新文化与晚清新学的历史纠葛;新文学与新学术;民间文学与大众文化;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新时期文学与五四之关联;台港及海外作家如何与五四对话;重读五四与保守主义思潮等。
本辑所收有关五四各文,均出自北大学子之手——美国纽约大学张旭东教授早年也曾就读北大,因此,也就不见外了。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