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朱光潜卷

2010-02-18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308066419 ·条形码:97873080664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朱光潜卷 去商家看看
朱光潜卷 去商家看看

 朱光潜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33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308066419
·条形码:97873080664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内容简介 《朱光潜卷》主要内容是:朱光潜(1897~1986),号孟实,笔名盟石,蒙石,1897年10月14日(阴历9月19日)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1922年大学毕业,1925年出国留学,就读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曾主编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用力最勤并最负盛名的当然是他的美学研究。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几乎是现代中国美学史的一个缩影;他所构筑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的美学体系和谨严的方法在现代中国美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字字珠玑的文章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建构未来中国美学体系的探索者所不得不学习的经典。应该看到,朱光潜的学术经历同时也是伴随着几乎整个20世纪风风雨雨的中国社会。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老一辈的哲学家、美学家都毫无例外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投向了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出世”和“人世”是统一的。他们的学术生命是和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生的艺术化”这个命题也许就是朱光潜为摆脱现实苦闷而求得的答案。不管怎样,了解他们这一辈人的学术思想必须和他们那个时代结合起来,必须从他们的为学和为人开始研究。
作者简介 宛小平,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边缘整合——朱光潜与中西美学家的思想关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朱光潜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等。
编辑推荐 《朱光潜卷》是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之一。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情趣无可争辩,但是可以修养。文艺上的好恶往往和道德上的好恶同样地强烈深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
目录
序论 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
导读 朱光潜及其美学
上编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看戏与演戏——两种人生理想
两种美
无言之美
生命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悼夏孟刚
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怎样比柏拉图和康德走进一步?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
克罗齐哲学的批评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思想就是使用语言
美感问题
谈美感教育
什么叫做美
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美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美学?

下编
文学与人生
谈趣味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文学的趣味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诗的无限
诗的普遍性与历史的连续性
诗的严肃与幽默
诗的难与易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
陶渊明
悲剧的衰亡:悲剧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悲剧心理学》总结与结论
附录
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
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
总跋
……
序言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六卷遴选六位中国现代美学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宗白华、丰子恺、朱光潜的相关论著组成。将中国现代美学卓具代表性和成就的名家作集中的文献整理,迄今可能还是第一次。
《文丛》所说的“现代”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并以此区别于通常的“近代”、“当代”两个概念。这50余年间,正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也是中西古今思想文化大撞击大交汇的时代。异族入侵与古老帝国的衰亡,洋务派师夷长技、戊戌变法制度改良的失败,使得国人应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逐渐由被动转向自觉。20世纪初年,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新民”的主张和“学做现代人”的问题,倡导人的革新和“精神之文明”的建设。由此,国民性改造成为进步的文化人士、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精神、心理、文化等的变革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西方美学开始进入中国文化视阈,“美学”、“美育”等专门学科术语引入,中西美学思想、观念、方法等撞击融会,走在时代前列的一部分思想家、学者开始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改造更新,并积极试图以美与艺术来启蒙民众、培育民族新人格。这个阶段的中国美学,既有学科建构与理论建设的探索,也有直面人生与关注时代的激情,并由此构筑凸显了自己的某些特点特征,既不同于西方美学,也不同于晚清以前的中国古代美学和建国以后的中国当代美学。
文摘 上编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收尾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