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姓氏堂号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211053135 ·条形码:97872110531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泉州姓氏堂号 |
 |
|
 |
泉州姓氏堂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26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211053135
·条形码:978721105313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泉州姓氏堂号》,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编辑成书。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人闽、人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郡号到望出,从建立总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以及历史上的代表人物,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本书为泉州民俗文化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各个姓氏蕴涵丰富的奥秘、轶闻,将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提高探究的兴趣。
目录 总序
序
丁
万
王
尤
方
卢
叶
史
出
田
吕
朱
伍
庄
刘
江
许
孙
纪
苏
杨
李
连
吴
邱
何
佘
汪
张
陈
范
林
欧阳
卓
罗
周
赵
胡
柯
钟
侯
施
洪
姚
骆
徐
翁
留
高
郭
唐
黄
萧
龚
康
粘
梁
彭
蒋
董
辜
傅
曾
谢
赖
雷
詹
蔡
颜
潘
薛
戴
魏
后记
……
序言 华夏大地,沧海桑田,沉积于社会底层的民俗文化,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祖国各地独特的民风习俗,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令为之迷醉。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代考古的发现,南安大盈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在先秦久远的年代,早就有人类在这个地区繁衍生息。随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在泉州这个区域内,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这里有草莱初辟的泉州先民--“闽越人”,他们有“以舟为车,以楫为-5,以海为田,,的故地习俗;有千里跋涉、举族南迁的“中原人”,他们带来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还有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延伸,汇聚十洲人,他们又带来了海外各地的异俗;还有泉州人漂洋过海,深入“绝域之区”,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而带回来的殊俗。这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过岁月的冲淘而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为源。
文摘 “太原衍派”是福建泉州地区王氏民居、祖厝、宗祠最为常见的匾额,标志其族姓来源于山西太原。“太原衍派”是其郡望。
“王”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显姓望族,人口位居百家姓前列,历代名人辈出,又是各大姓中来源最为复杂的一个姓氏。考“王”姓的族源,有姬姓之王(始祖分别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周平王太孙赤、周王子成父、周灵王太子晋、周考王弟桓公揭),子姓之王(商王子比干的后裔),妫姓之王(虞舜的后裔)之分,此外,还有赐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复姓改单之王等。“王”姓又是郡望和堂号最多的族姓,早在南宋王应麟于《姓氏急就篇》中,就按“王”姓的不同来源和祖居地,将其分为二十一望,即: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然而尚有不少著名王氏大族未包括其中,如元城王氏、河间王氏、考城王氏、汲县王氏等。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王姓有多达三十八望。实则,唐宋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口的迁徙流动,望族世家的显扬,各地又出现了不少王氏族姓的郡望与堂号,如闻名于天下的“三槐王氏”,拓展于福建的“开闽王氏”,江西抚川的“临川王氏”,浙江的“鄞县(今浙江宁波)王氏”、“余姚王氏”,湖南“衡阳王氏”等等。
在诸多的王姓郡望之中,“太原衍派”是王姓最大的支派。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为“天下五大望族”。这一支派因历史悠久,播迁广远,声名显赫,族裔遍及全国。其他支派的王姓后代,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察到本系的祖先,也往往将自己家族的谱系归于“太原王氏”的名下,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福建的唐末五代“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邦、王审知的裔孙,元末自卢州(今合肥)南下福建的“三省名宦”--王翰的裔孙等,考其根源,都追溯于山西太原,可称为“福建王姓出太原”,“泉州王姓出太原”了。
王姓族人,自山西太原至福建泉州,经过了漫长的播迁衍派的历程。
据史志记载,“太原王氏”的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也称为子乔。子乔事迹见于《逸周书》、《国语》、《列仙传》、《潜夫论》等。太子晋幼有成德,温恭敦敏,聪明博达,年十五即才识过人,能言善辩。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浸及皇宫,灵王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以民生为本,力陈不可、主张效大禹治水,因势利导,以解
……
后记 《泉州姓氏堂号》,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编辑成书。本书收录姓氏堂号70多个,基本上把本地区的姓氏包容在内。全书的内容,从族源到播迁、再到人闽、人泉;从开基始祖到本地的肇基祖;从郡号到望出,从建立总堂号到建立分堂号的历史过程,以及历史上的代表人物,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本书为泉州民俗文化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各个姓氏蕴涵丰富的奥秘、轶闻,将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提高探究的兴趣。
可是,主观的努力,往往不一定能达到客观的要求。我们编撰此书,虽然进行精心组稿,反复核实材料,多方加以考证,认真地修改、加工,但是,由于本书的工程过于浩繁,涉及的面较广,姓氏比较分散,又限于人力、物力,所以,编撰之后,犹感不尽如人意。有这么一些问题,还望大家给予鉴谅:
一、关于姓氏收录的问题。尽管主观上想把本地区的各个姓氏尽量地收录进来,可是,一些姓氏仍有遗漏。其原因:一是对这些姓氏不了解;二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撰写;三是材料不足,难以人编。
二、关于族源的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几经迁徙,许多姓氏存在着族源不清,谱牒不明,史无明载,难以稽考,难免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