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6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6788646/9787806788646 ·条形码:9787806788646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 |
 |
|
 |
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6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6788646/9787806788646
·条形码:97878067886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热风·思想论坛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在“三农”问题和“乡土中国”研究领域的一本有相当分量的文集,作者有著名的社会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有蜚声海内外的((黄河边的中国》的作者、社会学家曹锦清,有人文精神的提倡者、文化研究学者王晓明,有在学院工作和就读的师生,也有来自农村第一线、从事乡村调查或者在乡村挂职锻炼的学者,这些年龄不一、专业不同的作者却有一种共同的倾向,他们对农村社会及文化的危机都有着深深的忧虑,他们或探索历史,或实地调查,或理性思辨,为探索一条新的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道路而努力。
编辑推荐 农村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中国的文化研究需要改变欧美的方式,不能仅仅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助于反思和改变城市的文化霸权。
目录 第一辑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温铁军
中国的人民的现代化温铁军
“三农”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曹锦清
“三农”研究中的视野屏蔽与问题意识局限老田
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贺雪峰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驳秦晖先生对“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道路”的阐述吕新雨
第二辑 乡村建设与文化调查
我在兰考的乡村建设实验何慧丽
李村老年人协会:农村社群文化行动的表达何慧丽
人民艺术源于劳动实践
——兰考农民进农大演出的交流会纪要何慧丽等
农村文化活动纪事贺雪峰
贺集村农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张世勇
荆门新贺村老年人协会调查郭亮
川西平原农民的休闲生活吕德文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陈昕黄平
第三辑 我们怎样叙述底层
底层蔡翔
县见闻王晓明
被文化殖民的农村——读《L县见闻》石勇
垃圾房里的老妇人张硕果
农村三题张永峰
第四辑 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阐释
城市与乡村: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薛毅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创业史》旷新年
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户县农民画新论倪伟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
——知青文学(—)研究吴志峰
农村社会变革的隐痛——论张炜早期小说倪伟
从当代文学看底层的“富”想象刘旭
讲述“外地人”的尴尬倪伟
遮蔽与突显:作为社会修辞的“农民工”
——“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再现张慧瑜
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汪晖
编后记
……
文摘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
温铁军
在今天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做完一件事,往往要靠运气。因此我真的是三生有幸,不仅有机会从80年代农村改革“试验区”创办起就参与其中、一直干了11年;而且最近这两年又不期而然得到了一个安静地坐下来、总结试验成果的机会,可以认真地读点书,可以“学然后知不足”,可以进一步反思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不断在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深化的认识。有方法论常识的人都知道,“试验”就是通过不断地试错和证伪来科学求解,因此即使大部分试验出问题或不能成功,本来也应该是符合预期的正常现象,不必动辄得咎。
与农村改革有关的学界人士大多知道,我们十多年来在各地试验区身体力行的,就是按照新古典的基本理论追求市场化,按照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推进产权清晰化。这些年为了能够公正地对待任何理论,我对学界各派人士一向“以师礼事之”、一概尊为“老师”,对各种观点一视同仁,采取“拿来主义”。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而绝非理论工作者,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村基层客观情况的感性认识。因此,本文只是一篇“草根派”试读“三农”问题这本大书的心得。
一、中国的问题是什么
长期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之中,我有过很多被书本上的理论迷惑又被大量的实际调研所解惑的经验,于是才逐渐不惑。
后记 这是受王晓明先生所托而编选的集子,目的是为了推动文化研究真切面对中国农村的现实与历史问题。
本书的第一辑、第二辑的作者主要是社会学家。由于温铁军等学者的调查、研究和呼吁,“三农”问题才非常清晰地摆在中国当代学术界和公共舆论界面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中国问题说到底是农村问题;这话也可以表述为,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中国问题。因为认真面对“三农”问题会引发出诸如如何看待中国一百年的进程,如何看待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西方的关系,如何看待左翼和右翼思想交锋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在上世纪末学术思想界已经出现了各种主义之争,出现了对市场社会的质疑之声,而“三农”问题的讨论,则更使各种争论有了明晰而重要的现实根据,也使争论避免了空疏、言不及义乃至无聊到进行人身攻击等现象。
本书的第三辑、第四辑的作者主要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师生。长期以来,文学创作与研究被纯而又纯的“纯文学”观念所主宰,这种观念的核心是要求文学从对社会的关注中“超越”出来,在形而上的领域里从事语言和形式创造,表达抽象的人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被这套观念所控制。在这里要特别提及批评家蔡翔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散文《底层》,这篇文章对包括编者在内的很多人产生过强烈的冲击力,而文章所传达的困惑和迷茫情绪也是那时候大家共有的。正是这样的困惑促使大家走出狭小的行帮式的纯文学圈子,重新关注历史与现实,关注全球化、现代性等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