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806216251 ·条形码:97878062162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 |
 |
|
 |
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7806216251
·条形码:97878062162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是根据“水资源综合评价”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试点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该书基本上覆盖了水资源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的全部内容,包括水文气象要素的进空变化规律与“四水”效率与节水潜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所存在的问题,基于GIS的水资源综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宏观经济分析理论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节水高产综合灌溉模式,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水预测,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长系列模拟计算与多方案分析,以及水价理论与季节性水价、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及管理等。
《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反映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综合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较完备的水资源评价和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理论技术体系,可供水利、农业、城建、环境、地矿、计划与有关科研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等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概况
第二章 水资源的形成、转化机理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水资源形成与转化机理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分区
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方法及指标
第三章 降水与蒸发
第一节 降水
第二节 蒸发
第三节 干旱指数
第四章 地表水资源量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第二节 地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
第五章 地下水资源量
第一节 评价类型区划分及计算方法
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节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第四节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第五节 安阳市各分区地下水资源量
第六章 水资源总量及其可利用量
第一节 转化关系与计算方法
第二节 安阳市各分区水资源总量
第三节 水资源可利用量
第四节 客水资源量及其可利用量
第七章 水资源质量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
第三节 污染原因分析
第四节 水资源保护对策
第八章 供用水现状
第一节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实际供水量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近二十年实际供水量变化趋势
第九章 用水现状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用水量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工业用水量调查及分析
第四节 生活用水量调查及分析
第五节 生态环境用水量
第六节 总用水量分析
第十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节水潜力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第二节 节水措施与节水潜力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第四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十一章 基于GIS的水资源综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节 GIS概况
第二节 基于GIS的水资源综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基于GIS的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与工程规划
第一节 水资源规划的任务及原则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第三节 工程规划
第四节 水污染治理及回用工程
第五节 重点水资源工程投资估算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第三节 区位优势分析
第四节 主导产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第十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及需水预测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 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三节 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预测
第四节 需水量预测
第十五章 水资源配置动态模拟模型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节 动态模拟分析的思路
第三节 动态模拟模型的基本任务
第四节 动态模拟模型
第五节 模拟模型的特色
第十六章 水资源配置方案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系统的概化
第二节 水资源配置方案设置
第三节 现状年水供需平衡模拟分析
第四节 水资源动态平衡模拟分析
第五节 水利工程供水作用分析
第六节 特枯年和连续枯水年应急对策
第十七章 水资源统一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第一节 水价理论与水价政策
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办法
第三节 安阳市计划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第四节 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
第十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1 安阳市地理位置分布
附图2 安阳市水资源综合评价分区
附图3 安阳市所辖区域及周边地区雨量站分布位置
附图4 安阳市东部区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附图5 安阳市东部平原区不规则网络剖分
附图6 安阳市所辖区域第一次水质统测点位置分布
附图7 安阳市地下水氨氮污染物分布
附图8 安阳市地下水大肠杆菌污染物分布
附图9 安阳市地下水细菌污染物分布
附图10 安阳市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物分布
附图11 安阳市地下水亚硝酸盐氮污染物分布
附图12 安阳市地下水高锰酸盐指数污染物分布
附图13 安阳市地下水总硬度污染物分布
附图14 安阳市地下水氟化物污染物分布
附图15 安阳市平均年降水深等值线图
附图16 安阳市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
附图17 安阳市水文地质图
……
序言 20世纪80年代初,水利部曾组织开展了我国第一次水评价工作,全国和各省、地市所完成的水资源评价成果,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关行业的专项规划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誉。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的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也就很难满足和适应目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统一管理的实际需要,无法科学地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因此,迫切需要对水资源做出新的评价,并据此制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治理等重大问题,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制定科学、全面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作者在“水资源综合评价”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试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水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我国水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的最新成果。该书的问世,将为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水资源综合评价和规划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或借鉴。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对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推动我国水资源综合评价、规划和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早日实现。
文摘 (1)水量平衡法。对于区间流域,采用此法进行年径流量还原计算。计算方法是,依据上下游站实测月径流量和流域进出水量及河道渗漏量等资料,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求得各月的径流量。将为负值的月份的月径流量视为零,并将为正值的月份的月径流量相加,即得区间的年径流量。
(2)分析切割法。对于平原区的小河站流域各年的实测径流量资料和代表站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各年的实测径流量资料,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可采用此法推求年径流量。推求方法是,对照绘制降水径流过程线,选取降水径流相应的洪水过程,将非降水形成的径流部分,如灌溉退水、城市排污水和跨流域引水等从洪水过程线中切掉,使之成为与降水相对应的洪水过程,将全年各次降水形成的径流量相加,即为流域的年径流量。
(3)分项调查法。对于平原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流域,年径流量采用此法进行还原计算。调查还原水量包括流域内的工农业用水、河道和渠道蓄水、跨流域引水等。此外,还需对流域内田面、洼地积涝面积上的涝水量进行还原。计算各项还原水量与流域出口断面实测水量的代数和,即得流域的年径流量。
在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下,平原区的“四水”转化关系有了很大变化,在现状条件下大量水利工程措施的采用,如某些区域地表水灌溉量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或减少,无疑对这些区域的下垫面条件(如地下水埋深、土壤蓄水量等)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因素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对地表产流量、降雨入渗补给量等产生某些影响,因而引起该区域水资源量的变化。
平原水文诸要素变化的复杂性及影响这些要素变化原因的多元性使传统的水文学计算方法已无法科学、圆满地揭示出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作用力度。因此,研制安阳市平原“四水”转化水文模拟模型,解决大规模人类活动影响情况下,平原区的“四水”转化问题,进而评价其地表水资源量及其变化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六五”期间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平原区的“四水”转化关系,特别是对降雨人渗补给地下水机理,地下含水层给水度随埋深、岩性的变化,潜水蒸发以及河道渗漏等问题,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试验。“七五”期间对这些项目又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工作。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将流域计算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把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农业灌概及种植结构等统一起来,运用水文学水循环和水均衡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不同条件下水量转化关系的研究。本次对平原区地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