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

2010-02-1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504565202 ·条形码:978750456520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 去商家看看

 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
·ISBN:7504565202
·条形码:97875045652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

内容简介 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是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模式主要有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两种,前者的目标是克服和消除贫困,后者的目标是促进弱势群体自强与自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要使弱势群体从根本上摆脱弱势的地位,必须依赖发展性政策。而教育作为获得发展能力的源头活水,便是发展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问题。在借鉴美国学者NeilGilbert和PaulTerrell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的分析框架:支持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如何筹资以及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础(为什么?),即“5W”问题:who,what,howtodeliver,howtofund,why。
围绕这“5W”问题,《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进行了文本分析,然后以城市流动儿童为个案,调查了有关政策的实践状况,考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政策,最后,对如何构建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简介 林闽钢,1967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自1 989年7月起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学位;曾受united Boa rd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资助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
现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策比较、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等。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编统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支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坚持公正、充足等原则,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与补偿。为达到这个目的,《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在展示丰富的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具体建议。
目录
第一篇 全球本地化与社会政策
第一章 全球化下社会政策的转型
一、工业化下社会政策的形成
二、福利国家改革下社会政策的发展
三、全球化下社会政策的转型
第二章 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
一、福利体制作为分析框架
二、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比较
三、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改革
四、东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
第三章 社会发展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一、福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毒药吗
二、发展观转变与发展型社会政策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第二篇 欧盟社会政策
第四章 欧盟社会政策发展——动力、取向及其问题
一、欧盟社会政策发展动力
二、欧盟社会政策发展取向
三、欧盟社会政策发展问题
第五章 欧盟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政策
一、社会排斥的内涵和测量
二、欧盟“开放方法的协调机制”与反社会排斥
三、欧盟公民参与与社会融合
第六章 欧盟就业政策的转变
一、欧盟就业政策的形成
二、欧盟就业政策的转变
三、欧盟两性平等的就业政策

第三篇 中国社会政策
第七章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治理结构
二、转型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解构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治理结构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路径之争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模式之争
三、医疗卫生体制的“中国式医改”辨析
第九章 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探讨
一、结构转换与农村新型社会保障构建原则
二、目标选取与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分类
三、机制转变与农村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定性
四、完善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建议
第十章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构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演变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三、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构
第十一章 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
一、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与住房政策
二、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的国际比较
三、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的演变
四、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发展问题
五、完善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
一、转基因食品问题与管理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的形成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过程分析
四、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的讨论
第十三章 我国中介组织发展政策
一、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和研究角度
二、我国行业性中介组织发展政策
三、我国专业性中介组织发展政策
四、我国慈善组织社会问责
五、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民生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关注,公平、正义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应地,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等领域既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属于同一系列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先看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通常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为因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不幸遭遇而使生存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社会政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社会政策仅仅涉及劳工及贫民的生活,而广义的社会政策则包括各类社会事业政策和社会管理政策,如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文化与体育事业政策、社会服务政策、教育政策、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政策、社区服务与管理政策、社会治安政策、社会行政管理政策等等,但是其核心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涵盖面又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范围要宽泛。
再看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以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对社会成员的公私行为、价值、规范所做出的有选择性的约束与指引,它的范围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政府的全部活动领域,不过其主要的部分还是社会政策,而且其发展的态势是社会政策的领域与公共政策的领域越来越趋于一致。正如有学者所说:“在政策科学的研究中,由于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在社会问题的领域内是重合的,其研究方法接近,其政策落实的手段更是相同,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已经出现相互借重的现象,所以,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成为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的两门学科。”
政策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界众说纷纭。制度学派非常看重人为制定的,正式的法令、规则、程序,而行为主义学派则把政策解释为各种权力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结果。按照制度学派的观点,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都是一国宏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按照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公共政策都是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互动、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它们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它们的发展趋向是类同的。有鉴于此,所以美国威廉·N·邓恩(William N. Dunn)教授所著的经典教材《公共政策分析导论》(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以及国内多本标以《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案例》《社会政策》书名的教材,在其章节标题中都干脆直书“政策”“政策分析”,而略去了“公共”“社会”等字样。
早在1873年,德国的一批学者为研究德国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发起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1891年,德国学者华格纳(Adelph Wagner)给“社会政策”概念下了第一个科学定义,认为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的分配不均问题”。后来,英国费边社将“社会政策”简要定义为“影响社会福利的一系列的政策活动”。米德格累(Midgley)将社会政策重要结果(社会福利)操作化为对社会问题的控制、社会需要的满足及社会机会的保障。沃尔克尔(Walker)则将社会政策界定为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认为社会政策“关系到政府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社会福利的社会资源序列的原则和价值。这些社会资源序列包括收入、财产、安全、地位和权力等等”。
社会政策以及作为其核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从英国1834年颁布并实施的新济贫法算起,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1883年德国推出最早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算起,也有12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运用的社会政策,尽管各国在保障的对象上或普遍或特殊、在保障的范围上或宽泛或狭窄,在保障的水平上或很高或较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改善了各国民众的民生状况,促进各国民众共享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也在经济社会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曾经构建了同当时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由于这套制度的有效运行,许多被称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向功能才得以彰显,诸如“广就业、低工资、多福利”,“生老病死有依靠”等,尽管当时所能保障的水平还很低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渡,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开始了改革之旅,原有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成了当务之急。
环顾四周,有关“矿难”的报道不断,我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矿难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却占到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有些地方的“黑矿主”与弱势的矿工签订所谓“生死合同”,花几万元就能“买”一条命,“私了”;终年劳苦的农民工不仅难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而且常常面临工资被“拖欠”的窘境,甚至需要国家总理亲自出面为农民工“讨工资”;面对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飙升的房价,无数的无房者担忧何时才能实现“居者有其屋”,为数不少依靠贷款购得住房的居民则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奴”,还贷几乎花去了他们的全部收入;医疗市场化的结果,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人们“无病时怕生病,有了病怕进医院,进了医院怕出不去”;教育产业化引发学杂费上涨甚至“乱收费”,高校“扩招”成了“扩大内需”(又被称为“撬开老百姓的钱袋子”)的“妙招”,读书受教育对于相当一部分收入不高的城乡家庭来说就意味着“致贫”;女大学生就业常常难于同等条件的男大学生,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农民、残疾人等在就学、就业、就医以及各项社会权利的行使方面,更是遭到或明或暗的歧视。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现有的社会政策领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设计还有缺陷,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还未得到有效的维护!
毋庸讳言,当今的世界正处在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过渡之中,现代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支柱——制造业,灵活就业即非正规就业逐渐替代大规模集体就业成为新的用工趋势,这就打碎了“产业工人大军”,大大降低了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劳资关系方面呈现出“强资本、弱劳动”的博弈格局,资本到处都在指挥劳动、欺负劳动、压榨劳动,并运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诱使权力为其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无论是在其规模、频率还是在其后果、影响方面,都大大超越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又固化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加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政权和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同过去相比也打了不小的折扣,这就使得权力和法律即使保护劳动的利益而对资本施加必要的限制往往也会事倍功半。这种大趋势对于各国、各地区完善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都是十分不利的。
然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不能成为各国、各地区政府放弃社会政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借口,恰恰相反,它们要求各国、各地区政府顺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针对“产业工人大军”被打碎和非正规就业日益普遍的新特点,通过社会政策领域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在“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下更加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以此要求反观我国,不仅社会政策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重建、覆盖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法规的落实、包含农村居民在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住房、医疗、教育改革的调整等等,都不可或缺、迫在眉睫,而且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政绩考核创新等等,也都成了时不我待的大事。值得欣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连续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事业。我们相信,随着中央这一系列决策落到实处,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入,公平正义的理念与原则将会进一步确立,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将会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包括弱势群体成员在内的社会公众一定能够共享繁荣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关心与支持下,本套“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丛书”得以出版。由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作者队伍的水平毕竟有限,本套丛书定有浅陋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社会政策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问题首先在这些国家尖锐地表现出来,政府必须面对公民福祉,着手预防和矫正工业化过程所产生的弊害。从范围上看,广泛涉及收入分配、公民参与、政府财政等领域;从内容上看,包括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城市规划与住房政策、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等等。虽然社会政策研究学科交叉,边界模糊,但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人们对社会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和共识。社会政策一般被认为是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目标是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社会权利和整个社会福祉,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的公民社会风险。
通观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以社会政策研究对象为标识,可以把社会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面对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政策积极介入的社会政策形成时期。(2)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面对福利国家危机,需要社会政策发挥作用的社会政策发展时期;(3)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全球化风险,需要社会政策调适的社会政策转型时期。
后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全球化打开了世界市场中的机遇之门。但是,市场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挤压了对人类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更加糟糕的是,全球市场的成功使人类发展的许多非市场活动边缘化、使人类幸福更为脆弱。”
在这一轮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向谷底赛跑”(race to bottom)的过程中处于领跑地位。目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全球化带来了全面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在全球整个产业链末端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显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成本日趋加重。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政府不把重点从经济政策转到社会政策,政府不推行强有力的社会政策,并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结合起来,社会问题的积累、社会不公平的加大都会使社会风险凸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总体上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政府和社会已有一定的能力去解决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更为重要的——从社会政策角度解决民生问题,现在是最佳时期。
本书尝试着从全球本地化角度来探讨社会政策领域的主要内容,当要交稿时,才体会到所做的努力仅仅是开始,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不求该书在体系方面的完整,而求在研究上的拓展,希望能以此激起更多读者加入到我们的研究队伍中来。
本书的主要观点已发表在《科学学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社会保障》《中国行政管理》《江海学刊》《东岳论丛》《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等多家期刊上,部分章节内容是我近年来承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的成果,这当中有参与其中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祝建华、吴娆、董琳、陈泉辛、董顺花、张敏、郁晓霞等的工作,他们和我一起分享了探究的快乐。
以此书迎接我国社会政策时代的到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