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8724300 ·条形码:97875087243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老年人心理与疾病 |
 |
|
 |
老年人心理与疾病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9787508724300
·条形码:97875087243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丛书
内容简介 《老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丛书》针对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心理方面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并配以合理的建议,帮助老年朋友对老年心理学有充分兴趣的朋友和关心老人的广大中青年朋友来了解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度过心理转变期,祥和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每《老年人心理与疾病》以几个话题的方式着笔,通过实例开启并提供相关的专家分析和心理学测评,帮助老年人科学合理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以极强的故事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理论的剖析来进行疏导,以心理学测评来让读者进行反观,加强其实用性,来达到真正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老年人心理与疾病》为丛书之《老年人心理与疾病》,共包括三个话题。
目录 话题1 老年疾病概述
话题引入
珍贵基因解密老年疾病
一、衰老与疾病
(一)衰老与早衰
(二)衰老的原因
(三)衰老的解剖和生理病理改变
(四)老年人身体健康自测
(五)为什么老年人说话颠三倒四
(六)老年骨质疏松的防治
二、老年疾病的特点与护理
(一)健康老人的特点
(二)老年疾病的特点
(三)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四)老年人的安全护理
(五)老年人的饮食护理
(六)老年人的皮肤护理
(七)老年人排便护理
(八)中老年人五十肩症状的自我疗法
(九)老人夜间尿频食疗方法
(十)老人饮食宜与忌
话题2 老年心理与身体疾病
话题引入
性格不同的老张和老李
一、中风与痛风
(一)中风
(二)痛风
(三)检测血尿酸浓度可早期发现痛风
(四)痛风是典型的“吃喝病”
(五)老人用药的合理标准
二、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
(一)糖尿病
(二)老年糖尿病人心理障碍及护理
(三)心脑血管疾病
(四)预防
(五)冠心病病人应少吃食盐
(六)脑血管病患者饮食调养
(七)脑血栓康复期的护理
(八)自我血糖检测
(九)女性糖尿病人吸烟易诱发心脏病
(十)“空巢老人”易得这些病
三、其他生理疾病的护理
(一)老年保健基础护理
(二)对消极老年病人的护理
(三)瘫痪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四)老年咳喘的家庭调养护理
(五)心绞痛的家庭护理
(六)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
(七)腹泻的家庭护理
(八)白内障护理
(九)胃癌护理
(十)老年贫血
(十一)肺心病的护理
(十二)颈椎病的护理
(十三)偏瘫老人怎样运动
(十四)防便秘的生活准则
(十五)假牙的选配和护理
(十六)膝痛不要练太极拳
(十七)缓解腰背痛有“三宝”
话题3 老年心理与精神疾病
话题引入
老有所忙才健康
一、老年痴呆与帕金森症
(一)影响老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老年精神疾病的特点
(三)老年痴呆
(四)帕金森症
(五)自我辨别健忘还是痴呆
(六)“头脑体操”预防痴呆
(七)老人如何摆脱居丧综合征
(八)老年痴呆病人口腔卫生的护理
二、抑郁、焦虑、疑病
(一)抑郁
(二)焦虑
(三)疑病
(四)抑郁自评量表
(五)老年养生“七淡”最为适宜
……
序言 一、老年心理学发展背景
关于老年心理学,在西方,霍尔最早对该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在《衰老》一书中,他以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返归,强调人在老化过程中显著的个别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对心理活动老年化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也急剧增多。据报道,在1951年~1980年这30年间发表的7篇有关老年心理研究的综述,共引用了247种杂志,1571篇论文。而198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中,于1975年~1981年,仅六年间就查阅到4057篇有关成年发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献。
在中国,心理学界一度出现过只重视儿童发展而忽视成年与老年心理的倾向。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毕生发展心理学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学才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50年代以来,有关老年智力问题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记忆和学习问题。总的说来,老年心理学集中注意于认知过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后是个性、社会适应和态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强调心理生物学的研究,强调社会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觉和知觉与健康和生存的年龄变化联系起来研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对老年认知的训练研究。
当然,有关老年心理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调摄情志以益寿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著述。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见解。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明确提出了无欲、无知、无为的“返璞归真”思想。这对中国历代养生学有重要影响。又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日: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二、懂得老年心理学的意义
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积累的过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认衰老是生物规律之一,是不对的。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学点老年心理学,及时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识和特点,是有利于正确处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身心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寿,防止和延缓衰老过程的到来。在心理活动一旦出现衰退、偏差、障碍时,可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如果对老年人的心理变异缺乏预先的思想准备,其危害性不亚于体力衰退,常常成为脑溢血、脑血栓、心肌梗塞的始动因素,又会成为老年精神病的基础。
三、老年人如何克服心理上的变异
近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如何面对心理上的变异问题呢?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正视自己性格有变异的可能性。要有自知之明。弄清楚可能出现的病理、生理原因以及变异的表现和趋向,自我克制、自我纠正,遇事三思。
其次是自我宽慰。承认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体力与智力不能与青年人相比。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思想上难免有落后的一面,想法和看法与社会潮流可能有一定距离。这是客观存在,不必自卑、自弃,不要勉强做力不从心的事。
三是积极生活,丰富人生,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克服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并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体的友爱之中。留心别人衰老后的性格变异,然后再反躬自省,就能克服变异。保持心理、精神上的卫生,才能有益健康长寿。
四、本套丛书的功能和特点
(一)立意
本套丛书针对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心理方面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适当的诠释,并配以合理的建议,帮助老年朋友对老年心理学有充分兴趣的朋友和关心老人的广大中青年朋友来了解老人,关爱老人,陪伴老人度过心理转变期,祥和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
(二)内容
根据互联网上热点讨论的老年话题以及社会上对于引起老年心理疾病的各种原因的日益关注,本套丛书分别从孤独、老年学习、情绪、性格、离退休心理、人际关系、交往心理、老年期性心理、审美心理、长寿心理和心理卫生等热点话题切入。通过本套丛书,指出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老年心理问题:黄昏恋、空巢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慰藉、癔症、抑郁症、老夫少妻、临终心理等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保健措施。
(三)叙述方式
每本书以几个话题的方式着笔,通过实例开启并提供相关的专家分析和心理学测评,帮助老年人科学合理地掌控自己的心理。以极强的故事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理论的剖析来进行疏导,以心理学测评来让读者进行反观,加强其实用性,来达到真正为读者服务的目的。
总之,本套丛书坚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和老年朋友进行心理交流,让他们通过阅读解决心理困惑,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并帮助自己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安享晚年。
文摘 话题1 老年疾病概述
话题引入 珍贵基因解密老年疾病
1990年,有关方面利用联合国人口基金,从北京市大兴、怀柔和宣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地区选取3340个55岁以上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包括老年人的家庭环境、经济状态、饮食起居习惯、业余生活等多个方面,还包括若干项化验检查。每隔两年左右对这3340位老人进行一次追访。
到目前为止,这一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得出了几十个方面的数据。这一调查对北京的老年性痴呆患病率进行了首次公布,纠正了学术界中关于中国的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低于国外的观点,北京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为5.8%,每年的新发病率为1.68%。
按照国际流行病调查的规律,基因研究需要被调查样本保持较长时间的固定性,这样可以从中找出疾病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北京这一随访10年之久的样本,因其样本跟踪的连续性和被调查人群的居住特点,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全部医疗费用的一半是用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北京乃至中国老龄化的到来,是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但包括老年性痴呆在内的老年疾病,尚没有从基因上得出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