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启功全集(第1卷)

2010-02-10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3096159/9787303096152 ·条形码:978730309615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启功全集(第1卷) 去商家看看
启功全集(第1卷) 去商家看看

 启功全集(第1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3096159/9787303096152
·条形码:97873030961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启功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学问博大精深,著述丰富严谨,教学勤勉认真;启功先生也是一位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的艺术家,诗词承古创今,法书品高神逸,画作灵动清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七十余年。北京师范大学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受学校委托,启功先生拟定并题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两句话,是启功先生一生的生动写照,具有精辟的教育理念,受到胡锦涛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2005年,启功先生逝世。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做出出版《启功全集》的决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随即开始筹备《启功全集》的出版工作。这一重要选题经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启功全集》包括文论与书画两大部分,较全面地收录了启功先生撰写的专著、论文、诗词、题跋、书信、日记、讲学及口述历史,并选辑启功先生创作的绘画、书法精品等。除努力汇集启功先生各个时期公开发表的著作、散论和书画作品外,《启功全集》的一个特点是收集了启功先生生前未发表的文字和书画。
作者简介 启功先生(1912—2005),字元白,又作元伯,北京人,满族。启功先生是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常务委员,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诗文声律论稿
一、绪论
二、四声、平仄和韵部问题
三、律诗的条件
四、律诗的句式和篇式
五、两字“节”
六、律句中各节的宽严
七、古体诗
八、拗句与拗体
九、五言、七言句式总例
十、永明声律说与律诗的关系
十一、四言句、六言句
十二、词、曲中的律调句
十三、骈文、韵文中的律调句和排列关系
十四、散文中的声调问题
“八病”“四声”的新探讨
附录: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

汉语现象论丛
前言
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
一、汉语“语法”是什么
二、汉语中的一些现象和特点
三、诗句、骈文句中的修辞问题
四、声调、声律是哪里来的
五、小结

有关文言文中的一些现象、困难和设想
一、探讨的动机
二、字、词的界限
三、虚字和实字
四、词与词的关系
五、顿挫和倒装问题
六、文言语词怎样解释才好
七、文言词汇的工具书有重新编写的需要
八、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九、小结

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
一、引言
二、对汉语观察的角度
三、“句”的“节拍”
四、“句组”中的“节拍”
五、“词”及“词的位置”
六、余论

从单字词的灵活性谈到旧体诗的修辞问题
一、引言
二、单字也是“词”
三、从几种文体看单字词的灵活性
四、一字词、两字词由灵活到拘滞
五、拘滞词汇的勉强运用
六、旧体诗的绊脚石
七、小结

比喻与用典
一、谈比喻
二、谈用典

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
一、引言
二、来源
三、形式和题材
四、唱法
五、平仄、用韵和句法基调
六、刻本《忆真妃》
七、《忆真妃》的作者
八、创造性的新诗体
九、子弟书与八股文
附:《忆真妃》全文

说八股
一、引言
二、八股文的各种异称
三、八股文形式的解剖
四、八股文的基本技巧和苛刻的条件
五、选和批
六、八股文体的源流
七、八股文的韵律
八、最著名的游戏八股文
九、余论
十、试帖诗
……
序言 一、“葛郎玛”是否分析汉语语言规律唯一可用的法则
清末马建忠先生学会了拉丁语、英语等西方语言,想给汉语也找出一份完整的法则。怎么去探索?就借鉴了拉丁语、英语的法则来对应汉语。他著了一本《马氏文通》,总算创立了一个起点,开辟了一条门径。自此以后,不断有人作汉语语法的研究,对马氏之说,有补充、有修订、有另借其他英语的分析方法,如“图解”等。所用的名词术语,也不尽沿袭马氏所译的。但无论“以英鉴汉”,还是“以汉补英”,总都没离开《马氏文通》学说的主干轨道。曾见陈寅恪先生有一篇文章提出疑议,但也还没有正面提出分析汉语的办法。
“葛郎玛”是英语“语法”一词的音译,它本不是专指英语语法的,而是称一切语法的普通名词,也曾有人借来喻指其他事物的“法则”。我这里用它,却是作为专词。是个简称,或说代称。比说“《马氏文通》学说及其流派”或“借鉴英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说及其流派”等等,较为简便。
近代“语系”学说认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语系不同,有人以此评论葛郎玛的起步点就有错误。这我不懂,但我觉得猴子、兔子、小白鼠等都可供人体病理研究的试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某些方法上,“借英鉴汉”,又有何不可!只是“借英鉴汉”与“以英套汉”应该有所不同。
文摘 一、绪论
本文所要探索的是古典诗、词、曲、骈文、韵文、散文等文体中的声调特别是律调的法则。所采取的方法,是摊开这些文学形式,分析前代人的成说,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目前所能得出的一些规律。但如果问这些规律是怎样形成的,或者问古典诗文为什么有这样的旋律,则还有待于许多方面的帮助来进一步探索,现在只能摆出它们的“当然”,还不能讲透它们的“所以然”。这些初步结果,仅能说是进一步研究的阶梯和材料而已。
古典文学形式中,有一种规矩严格的诗歌,人称它为“律诗”。由于它完成在唐代,所以唐代人称它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世也就沿称。这都是对着“古诗”、“古体诗”而起的名称。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至于词、曲,根本即在音乐的声律中,因此并无“律词”、“律曲”等名称。在文章方面,除“律赋”外,虽没有特标“律”字名称的文体,但也有讲求声调和谐的作品。无论诗、词、曲、文,律化的条件都有两个方面:一是字句形式上的要求,一是声调搭配上的要求。字句形式整齐排偶这一方面究竟比较简单;而令人觉得复杂的,要属于声调配搭怎样和谐这一方面。本文所要探索的即是这后一方面的问题。题目所标称的“诗文”,是包括古典文学中诗、词、曲、骈文、韵文、散文诸种形式。先从诗谈起,推至其他体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