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3919767/9787563919765 ·条形码:9787563919765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读历史 学用人(珍藏版) |
 |
|
 |
读历史 学用人(珍藏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3919767/9787563919765
·条形码:978756391976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但关键之关键还是用人,可以说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本书分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五篇,将中国古代先人们那历久弥新而富有东方式智慧的用人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指明了先人们的用人艺术之精髓和现在如何掌握用人艺术的要领。让每个读者徜徉其间,尽管各自的情况与经历不同,但对用人艺术都会有深切的体悟!
编辑推荐 流传千载的经典历史故事,今天仍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千百年前的古人智慧,今天仍能赐予我们力量!
尽管这些故事距今天已相当遥远,但不管怎样,都会对你成就事业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因为古人的思想境界,能帮助你领悟用人艺术的真谛……
与其在现实中不知所措,不如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识人篇】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陆九渊
【择才篇】
善相马者天下无弃马;善相士者天下无弃才。
——龚自珍
任人篇】
凡用人之术,肛之必专,信之必笃,方能尽其才而共其事。
——欧阳修
【育才篇】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
【御人篇】
严则使其守规,宽则予其甘雨。二者相成,可谓御人之道。
——曾国藩
目录 识人篇
商汤辨味识伊尹/2
——诚心求贤,不拘一格
周文王打猎求子牙/3
——留心求才,慧眼辨才
子产识伯石/4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姑布子卿识别赵襄子/5
——鉴别人才先相面
燕昭王屈尊招贤/6
——不能忽视身边的人才
齐威王巧识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8
——识人不可偏听偏信
楚庄王嬉游辨忠臣/9
——要重视人的气节和品德
孟子辨识人才/10
——不能只凭个人好恶识人
楚文王知贾禧/11
——实践是知人的标准
孟尝君重用鸡鸣狗盗之徒/12
——三十六行,行行有能人
九方皋相马/13
——把握本质,由表及里
淳于髡知才日荐七贤/14
——先识人而后知人
公孙痤识别商鞅/15
——不因名利取人
刘邦识萧何/16
——用人需“慧眼”
刘邦巧识陈平/17
——不因谣言否定人
刘邦识别郦食其/19
——知错就改,礼贤下士
汉文帝军营识将/20
——注重实事求是,切忌主观片面
汉武帝识颜驷/22
——把准用人的时机
魏勃扫门求见/23
——识人才于未名时
刘备识庞统/24
——不可以貌取人
孙权识别伪人才/25
——博而不精,欺人耳目
刘备求贤知卧龙/26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郗超重大义举谢玄/27
——学会冰释前嫌用人
蔡邕对王粲礼遇有加/29
——重视他人的荐举
拓跋嗣器重陆俊/30
——发现对人才判断失误要及时改正
唐太宗阅卷识马周/31
——言语和思想的重要性
唐太宗求贤若渴/32
——不惜才于异代,皆取才于当时
魏征敢于进谏赢得信任/33
——外举不避仇
武则天重用狄仁杰/34
——化作春泥更护花
武则天识上官昭容/35
——不计仇怨,诚心用人
玄宗识宋璟/37
——事不成无以知君子
赵匡胤以细节评判人才/37
——通过细节考察人
宋太祖识秦再雄/38
——放长眼光,从发展中去把握
吕蒙正识人/39
——有求贤爱才之心
宗泽慧眼识岳飞/40
——善于接受和听取不同意见
成吉思汗以诚信识人/42
——以诚信识人,以诚信律己
元世祖用郭守敬治水/43
——让预用之人畅所欲言
朱元璋礼贤下士引人才/44
——用人格魅力吸引人才
朱元璋南下徽州网罗人才/45
——给人才展现的机会
朱元璋微服私访遇贤才/46
——要有容才的雅量
刘基知人又自知/47
——客观地识人识己
张居正识人重实绩/48
——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
杨溥为国举荐贤才/49
——不听信谗言,客观辨人
周元素善识人之性/50
——识人之性,用人之长
康熙识人重才更重德/52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人标准
康熙南巡考察于成龙/53
——深入到基层辨识人才
择才篇
管鲍之交/56
——不徇私情,唯才是举
勇士反被勇士伤/58
——把握好竞争的度
晋文公尽释前嫌/59
——用人者要有不计前嫌的高风亮节
郑穆公封牛贩子当军尉/61
——纳贤不拘贵贱之名
工之侨卖琴/62
——择才者切勿先入为主
孙叔敖和虞丘子/63
——给所荐之才以空间
孤独的楚灵王/65
——万不可宠信阿谀奉承之人
知人善任/66
——选择真正能够胜任之人
释鹿得人/67
——摒弃前嫌起用有才德之人
魏文侯择相/68
——辨别人才的五个标准
魏文侯改革世卿世禄制/69
——让能者上,无能者下
平原君荐贤不计私怨/71
——宰相肚里能撑船
毛遂自荐/72
——从自荐者中择才
王翦灭楚/73
——经验非常重要
萧何月下追韩信/75
——人尽其才
蒯通善辩/77
——能言善辩也是才
汉武帝独尊儒术/78
——择才要等待时机
汉昭帝信任霍光/79
——择才者要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81
——可用辞辩考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82
——择志同道合之人成就大业
口吃将相/84
——忽略缺点,用人所长
吕布的下场/85
——忠诚是择才之本
王与马,共天下/87
——先将重量级人物争取到手
宇文泰择苏绰/89
——识人并非一日之功
专任不疑,精兵恃勇/90
——让用人者自己去选人
选错接班人,隋亡在眼前/92
——识破虚伪阴暗之人的伪装
李世民信任尉迟敬德/93
——用真心换真心
李纬改任/95
——任人时不能独断专行
狄仁杰力荐张柬之/96
——重能力而不是重资历
郭子仪不计私怨荐光弼/97
——要不计私怨举荐贤能之人
宋神宗不耻下问得安石/98
——多听下属意见会受益匪浅
王旦为何荐李及/99
——给合适的位置以合适的人选
忽必烈访隐逸成霸业/101
——择才时做面对面的深入交谈
朱元璋的民意测验法/102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选才路线
建成纳谏重用冤家谢叔芳/103
——选才务必做到大公无私
明熹宗让袁崇焕领兵抗金/105
——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环境
史可法的中举/107
——选择人才重品德,德才兼备是人才
任人篇
任用八元与八恺国泰民安/110
——让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莫敖子华论社稷之臣/110
——珍惜人才
姚贾为上卿/112
——给下属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郑子皮举荐子产/113
——有贵人相助者易成功
秦穆公迎接败军之将/114
——给下属改正错误的机会
齐景公用将授权抵外侵/116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赵惠文王用小管家制秦王/118
——用人不论出身
秦昭襄王不疑范雎/120
——不要随便怀疑人才的忠诚
楚怀王信谗,毁才辱国/121
——万不可听信小人的谗言
刘恒履次提升敢谏的张释之/122
——大胆提拔敢于直谏之人
文帝醒悟赦魏尚/124
——不因小错否定人
汉武帝打破成规用卫青/125
——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人
张释之论忌用夸夸其谈者/126
——夸夸其谈者不可重用
汉光武帝压邪扶董宣/128
——支持公正廉洁、不徇私情的下属
刘秀不拘一格用人才/129
——创建智囊团
刘秀示信解疑/131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重用奇才转危为安/132
——敢于重用奇才
刘备礼待张松进西川/133
——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齐武帝用人不计门户/135
——不要人材小用
拓跋弘用奴当刺史/136
——放下领导的架子
唐太宗按功绩封授官爵/137
——公平地衡量人才,实事求是地评估人才
唐太宗容忍罪臣留后/139
——允许将功补过,用情义感动下属
多种方法重用人才/140
——通过多种渠道发现人才
李隆基用被流放的张说为宰相/141
——不用忠良而偏信小人必受损
唐玄宗容得韩休/142
——不应忽视无丰功伟绩但重细节主人
功盖主不疑,位极众不嫉/143
——巧妙处理同级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知人善用,以愚困智/144
——“用愚者对付智者”的用人策略
宋太宗重大节用吕端/146
——用人时抓住根本,不拘小节
宋仁宗提升小兵狄青/147
——大胆任用“无名小卒”
赵构纳奸辱国/148
——重用奸臣就是自取灭亡
元世祖封十八岁的安童为丞相/150
——合理搭配不同年龄结构和不同特长的人
朱元璋老少参用/152
——注意整合自己的人才结构
育才篇
伊尹义辅太甲/156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育人才
楚王揽过大得人心/157
——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风范
范武子教子/158
——积极引导易冲动的年轻人
韩献子与穆子育才/159
——给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
叔向恭贺韩起/160
——坚持以德为本
靖郭君与儿说/161
——坚定立场育人才
苏秦使计教张仪/162
——帮下属确立志向
齐王与稷下学宫/164
——择人更要育人
孟尝君顺势育才/165
——不动声色育人才
飞卫训练纪昌/166
——在磨炼中选择培养目标
薛谭学讴/167
——身教胜于言传
汉武帝育弗陵/168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育难成才
汉宣帝树楷模育才/169
——树立楷模培养人才
孙权劝吕蒙读书/170
——重视书本对人的教育力量
老汉育周处/17l
——育人首先要启发他的自知之明
隋文帝多元树楷/172
——树立多个方面的榜样
李渊平等奖军功/173
——重真才实学,因势利导培养人才
李世民教育太子/175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武则天大度育贤/176
——启发引导自己的反对者
王维苦心育韩干/177
——善于发现人才,用心培养人才
韩愈助贾岛/178
——扶助贫困潦倒的人才
唐宣宗问政绩鼓励人才/179
——不要吝啬对下属的奖赏
郭进不杀军校/180
——雅量待人
范仲淹助孙复/181
——培养下属独当一面的能力
宋仁宗苦心炼良才/182
——先抑后扬“磨炼”人才
司马光单育刘器之/183
——明辨谁是可育之人后再育人
王安石抱病护贤才/184
——不可求全责备
王安石顺势教育苏东坡/185
——用事实教育人
金世宗身范育人/186
——言行一致,以身示范
刘南垣教训弟子/188
——“不教”胜于“说教”
戚景通严以育子/189
——教育下属先做人后做事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190
——给人才希望,让人才有所追求
穆彰阿培育曾国藩/191
——让“金子”发光
张兆栋秉公护才/193
——关爱和行动胜于“说教”
李更生跪董门/194
——以情感之,效果更佳
御人篇
给予不在多寡/198
——精神激励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管理者的胸怀/198
——要关心和爱护下属
吸吮脓血为哪般/199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尝君沉浮不惊/200
——宽容大度必能感服下属
要有严明的法制法规/201
——要制定完整的纪律规范
不能忽视小人物/202
——不可忽视身边的“小人物”
施惠于民得民心/203
——施惠于民,让下属得到实惠
魏齐滥施刑罚逼走良臣/203
——要懂得尊重人才
驾驭好睿智的千里马/205
——善待下属,不耻下求
把别人的权力送给别人/206
——把权力转交给下属
学会恰当地分工/208
——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奖励主动工作的人/208
——奖赏有功之人
让下属各司其责/210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
推赤心送到人腹中/211
——以德报怨释前嫌
处事不公外忌内宽/212
——常怀惜才爱才之心,避免人才外流
法外有情/213
——罚不失爱,严中有情
赏不逾时/213
——恰到好处地设奖行赏
曹操焚书稳军心/214
——该糊涂时就糊涂
孙权忆兄遗嘱问公瑾/215
——多和下属沟通
孙仲谋数伤敬美酒/216
——关键时刻为下属撑腰
治国无能暴虐有余/217
——人才是最大的资本
刘备故把阿斗摔马前/219
——让下属心甘情愿为自己工作
无辜笞将终遭殃/220
——平等待人,将心比心
御人无方,群贤毕至又奈何/221
——御人能力是领导的根本
尽可能多地发动下属的力量/223
——决策时集思广益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224
——不妨对下属之间的矛盾“装痴作聋”
不妨来些“小恩小惠”/225
——用小恩小惠创造下属的“归属感”
后唐庄宗出尔反尔失信用/226
——出尔反尔失信誉
李从珂骄兵不治失天下/227
——恩威并施树威信
恩惠应该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228
——大赏一次不如小赏不断
区别对待不同的人才/229
——区别对待不同的下属
不忽木让相护相/230
——尊贤护贤才能得人心
揽过自责/231
——勇于负责,不诿过于下属
皇太极重将萨木哈图激励将士/232
——给出适当条件留住人才
用威不如用恩/233
——多用“柔软”的手腕
学会恰当:电授权/235
——恰当授权,让下属做主人
……
序言 每个深谙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凡成就大业的领导者无不以“江山社稷用人为先”为准则,从而因用人而兴——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任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因有“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韩信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正是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心如死灰的落魄士子刘伯温,使他终归自己帐下……
古人云:“得人才者成大事。”因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但关键之关键还是用人,可以说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当然,用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讲方法、讲艺术才会有更佳的效果。其实,用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逻辑顺序。即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
时间到了今天,我们继承着古代先人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也都想在用人上有所作为,但反躬自问,却发现在用人上远未达到先人们那种超凡自如的境界,因为现代人往往习惯地想到用人仅是一种权力,而忽视了用人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此,本书分识人、择才、任人、育才、御人五篇,将中国古代先人们那历久弥新而富有东方式智慧的用人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指明了先人们的用人艺术之精髓和现在如何掌握用人艺术的要领。让每个读者徜徉其间,尽管各自的情况与经历不同,但对用人艺术都会有深切的体悟……
文摘 蔡邕对王粲礼遇有加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他早熟早慧,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才思出众,文笔极好,过目不忘。因此,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扬。
王粲13岁时来到长安,在长安,有一个文官蔡邕,人称蔡中郎,博学多才,文笔细腻,生性儒雅。慷慨好施,礼贤下士,是一个人心归向的大名士。尽管时局动荡不安,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和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以致门前的道路,常常被来访客人的车马所堵塞。
这天.王粲也去求见蔡邕。当时蔡邕的府上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蔡邕正与来宾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凑上去对蔡邕轻轻说了几句话。蔡邕对家人连声说:快请,快请!”说着站起身来,慌忙之中也来不及穿好鞋,便倒拖着鞋出门去了。满座的宾客从未见过蔡邕如此紧张的神情,心里纷纷猜测起来:“来人是谁呢?此人的来头可不小啊!”
当蔡邕把王粲带进来与大家见面时,宾客们无不流露出惊讶的目光,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简直不敢相信,原来是一个13岁的小毛孩,文弱矮小,皮肤黝黑,相貌不扬,体格不壮,非常不起眼,而此时的蔡邕已年近60,又是文坛泰斗,却如此礼遇一个小孩.实在让人费解。
蔡邕意识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于是,拉起王粲的手对大家说:“这位客人可是个举世无双的神童哩!他叫王粲,虽然只有13岁,诗赋文章却无一不精。他才情出众,悟性极高。我有很多方面都不如他呀!不用说,将来他一定会超过我十几倍啊!”自古文人相轻,蔡邕如此谦逊,难能可贵,经蔡邕一番介绍,众人无语,既然文坛泰斗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只有拭目以待了。
当时蔡邕的私人藏书原有一万多卷,虽在兵荒马乱中损失了不少,但的确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蔡邕对王粲赏识有佳,有意将所藏图书赠与王粲,感慨地说:“我将把一生珍视、收藏的图书典籍。全部赠送给你。这些藏书给你,比放在我这里,更能发挥作用!希望你再接再厉。不要辜负我的一番心意啊!”
王粲16岁时,被朝廷授职黄门侍郎,但他见政局混乱,朝廷徒有其名,便南下荆州,去依附地方实力派刘表。刘表的门客众多,其中不乏才智之士,但年纪尚轻的王粲,居然很快便脱颖而出,被荆州文人公推为文坛盟主。这之中也有蔡邕慧眼识才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