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庭 >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

2010-02-10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9709121/9787509709122 ·条形码:9787509709122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 去商家看看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 去商家看看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9709121/9787509709122
·条形码:97875097091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讲述了:中国数字家庭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整合信息和服务资源,为家庭提供综合、便利、安全的协同服务。在这些服务的背后,是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组织合作。数字家庭开始显露它特有的融合特性,正在成长为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社会重建工程。
数字家庭是世界各国正在努力探索的新型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在基础通信、智能家居和养老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自身文化优势追赶上来,并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
编辑推荐 《中国数字家庭发展研究报告》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研究篇
第一部分 对数字家庭的理论探讨
1.1 数字家庭的概念
1.1.1 概念的演进
1.1.2 两个关键要素
1.1.3 数字家庭的定义
1.1.4 数字家庭的相关概念
1.2 数字家庭的基本架构
1.2.1 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1.2.2 差序格局在数字家庭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1.2.3 数字家庭建设的基本架构
1.2.4 数字家庭发展的社会基础
1.3 数字家庭的目标、理念和服务特性
1.3.1 建设目标
1.3.2 发展理念
1.3.3 服务特性
1.4 数字家庭的宏观定位
1.4.1 引导社会服务进家庭,连接到人的信息渠道
1.4.2 推进国家信息化,实现信息惠民的微观基础
1.4.3 拉动内需、加快产业转型、促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1.4.4 构建信息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支点

第二部分 国内外数字家庭发展状况
2.1 国外数字家庭发展的基本态势
2.1.1 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2.1.2 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已获得先行优势
2.1.3 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化理念的转变
2.1.4 国外数字家庭建设和应用的主要领域
2.2 国内数字家庭发展的基本状况
2.2.1 数字家庭发展的地域分布
2.2.2 数字家庭的参与主体
2.2.3 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
2.2.4 网络运营企业的尝试
2.2.5 生产型企业的探索
2.2.6 服务型企业的跟进
2.2.7 第三方组织的兴起
2.3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紧迫性
2.3.1 对数字家庭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2.3.2 数字家庭的工作开展难以协同
2.3.3 数字家庭的关键应用服务缺乏

第三部分 数字家庭发展的关键环节
3.1 数字家庭发展的需求分析
3.1.1 公众:满足日益分散化、个性化的日常生活需求
3.1.2 企业:激烈竞争下寻找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3.1.3 政府: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信息惠民的有效手段
3.2 数字家庭发展的应用分析
3.2.1 终端应用特性分析
3.2.2 应用服务领域分析
3.2.3 应用服务发展阶段分析
3.3 数字家庭的产业发展分析
3.3.1 产业链的主体
3.3.2 产业链的延伸
3.3.3 运营商的比较
3.3.4 产业发展基石: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3.4 数字家庭的标准建设分析
3.4.1 国内标准组织
3.4.2 标准组织比较
3.4.3 国际标准组织
3.4.4 标准建设战略:领导者而非追随者

第四部分 数字家庭发展的着力点
4.1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推广重要理念
4.1.1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4.1.2 着力推广重要理念
4.2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协同应用服务
4.2.1 地方政府是地区试点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4.2.2 地方政府是规范、安全、便利、综合、协同服务的保障者
4.3 发展第三方机构,促进数字家庭快速成长
4.3.1 第三方机构的重要性
4.3.2 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4.4 培育市场是当务之急
4.4.1 体验式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4.2 宣传数字家庭能够带来最有价值的应用服务
4.4.3 以公共服务和主营业务为切入点拓展服务领域
4.5 以成功的试点示范带动全局
4.5.1 依靠第三方机构,指导试点工作
4.5.2 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数字家庭试点

实践篇
第一部分 网络运营服务企业
1.1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1.1 组织简介
1.1.2 基本认识
1.1.3 工作现状
1.1.4 主要问题和建议
1.2 杭州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
1.2.1 组织简介
1.2.2 基本认识
1.2.3 工作现状
1.2.4 主要问题和建议
1.3 青岛有线电视网络中心
1.3.1 组织简介
1.3.2 基本认识
1.3.3 工作现状
1.3.4 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二部分 生产型企业
2.1 海尔集团公司
2.1.1 组织简介
2.1.2 基本认识
2.1.3 工作现状
2.1.4 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三部分 地方政府
3.1 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试点
3.1.1 组织简介
3.1.2 主要成果
3.1.3 试点状况

第四部分 第三方组织
4.1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4.1.1 组织简介
4.1.2 基本认识
4.1 3工作现状
4.1.4 主要问题和建议
4.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
4.2.1 组织简介
4.2.2 基本认识
4.2.3 工作现状
后记
……
序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数字家庭的发展过程,正是某些奇妙的想象不断展开并逐步成为现实的过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数字家庭都是属于现代社会的先进的消费形态,它追求家居电器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借助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互联网络终端,实现人与家居电器环境之间随时随地的信息化互动,从而使家用电器效用更丰富、服务更灵活,家居生活环境更舒适、消费更方便。数字家庭扩展了家用电器的效用,却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了家居生活的质量,却降低了家居消费成本。这无疑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的社会消费取向。
研究效用扩展是重要的。我们要扩大内需、激活消费市场,就必须让能够激起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各种效用丰富起来。效用的扩展主要包括创新性扩展和差异化扩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家用电器不断改善着家居生活环境,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但是人们还希望从家务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家居生活更快乐、更自由,这就需要数字家庭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有更多的效用创新。如果说创新是为了推动效用满足更高消费层次的纵向扩展,那么差异化就是为了推动效用在当前消费层次上普及家用电器消费的横向扩展,它需要数字家庭借助智能化、网络化,灵活地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文摘 插图:


狭义的数字家庭概念强调家庭范围内的互通与共享,强调技术方面的含义,强调利用数字技术在家庭内部的家电、PC等各种电子产品之间实现联通,突出其在信息化进程中的突破性技术意义,3C融合就是这一观点的具体表现。专业领域的企业更多使用狭义的概念。
而广义的数字家庭概念,则更强调家庭与社会的联通和互动。首先,数字家庭是家庭信息化的形象代名词,其涉及应用服务领域很宽泛,包括将个人与家庭成员及工作单位和任何社会组织联系起来的现代通信服务、将家庭成员和居室与社会公共服务联系起来的智能家居、按需求提供的家庭娱乐服务、实时提供公共信息的信息服务,以及能够将个人、家庭与社会服务相联通,提供可在线办事的协同服务。
其次,广义数字家庭定义的核心,是将数字家庭的外延扩张到整个社会中去,让家庭的小系统融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强调要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终端之间及其与外部公网之间的充分流通和共享。也就是说,通过家庭网络实现与社区、社会的联通,实现信息“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Society),通过信息技术使得社会服务惠及每一个家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字家庭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目前主流观点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看,狭义概念只是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并非数字家庭的全部。一旦实现了家庭内部设备的互联互通,获得了基本的广播电视和通信服务,那么联通外界的、广泛的社会服务就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认为,不管是狭义定义所强调的家庭内部的互联互通,还是广义定义所强调的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联互通,都是数字家庭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应用服务上,数字家庭概念都包含了以下两个关键要素:家庭内部的联通与互动、家庭与社会的联通与互动。
家庭内部的互联互通
家庭内部的联通与互动,是指在家庭范围内人、设备与环境之间的联通与互动。首先是家庭成员信息的联通,然后是家庭终端的互联互通和自动化控制,再就是家庭环境的自动化控制。这是数字家庭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概念的出发点和实践的落脚点。家庭内部的互联互通主要依托于家庭网关建设,实现基础通信服务、部分智能家居服务、电子终端产品自动化售后服务。
家庭与社会的互联互通
家庭与社会的联通和互动,是指在家庭与社会之间依托社会服务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后记 2008年初,一个偶然的机遇,一群社会科学工作者跨入了数字家庭的研究领域。当我们用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观察信息科学在家庭领域的应用时,我们看到了社会学在跨学科领域的用武之地。
当信息技术仅仅停留在试验室阶段时,似乎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距离相差十万八千里。然而,信息技术一旦成为信息服务,特别是进入家庭时,它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人类获取优质服务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有了基础服务,人们就会希望获得增值服务,还惦记着更广范围的协同服务。而协同服务所需的实体组织间的合作,却早已超出了信息科学的研究范畴。
我们的体会是,信息的自由流动模糊了原本清晰的领域、原有的三个产业、原来的职能分工,却把“参与、互动、融合、共赢”奉为核心理念,贯穿进所有产业和领域。
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工业化,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从未有过的信息联通与联动,是对工业社会的有力支撑。它可以让没有联系的科层组织之间发生联系,让不相干的产业之间产生连带性,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整个社会“头脚倒置”。居民、消费者、使用者、用户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的引导者,而政府则不再是主宰者,更多地成为服务者、授权者和参与者。信息社会就是让我们有可能实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大家说了算”。
数字家庭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重建型的大产业,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