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10-02-09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2216636 ·条形码:97873022166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2216636
·条形码:97873022166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首先在分析社会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带来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理论假说。其次,《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对中国农村养老制度演变进行了回顾。再次,在通过验证家庭养老仍为中国农村主要养老方式后,对农村养老的家庭支持力弱化状况进行了论证。最后,通过对中国农村究竟要构建什么样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以及发展趋势如何三个问题的讨论,进而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问题给出了回答。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较为系统地证明了自己提出的理论假说,并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提出了建立、健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适合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985/211建设项目
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
1.1.1 问题的提出/1
1.1.2 研究意义/5
1.2 相关概念界定/6
1.2.1 养老与养老制度/6
1.2.2 养老方式与养老模式/7
1.2.3 养老资源与养老支持力/7
1.3 文献综述及其评价/8
1.3.1 文献综述/8
1.3.2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20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
1.4.1 研究目标/21
1.4.2 研究内容/21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2
1.5.1 研究方法/22
1.5.2 技术路线/23
1.6 研究特色、创新点与数据说明/24
1.6.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24
1.6.2 数据说明/25

第2章 社会转型与农村养老问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7
2.1 有关转型的理论描述:研究前提/27
2.1.1 社会转型的含义/27
2.1.2 西方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析/28
2.1.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29
2.2 社会转型对农村养老的影响:一般分析/32
2.2.1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32
2.2.2 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33
2.2.3 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对农村养老的影响/35
2.3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36
2.3.1 对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理解/36
2.3.2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37
2.3.3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假设/39
2.4 本章小结/40

第3章 中国农村养老制度的历史变迁/41
3.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养老制度/41
3.1.1 先秦社会的福利思想与政策/41
3.1.2 从秦汉到晚清期间/45
3.1.3 民国时期/49
3.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53
3.2.1 农村集体养老制度的初步形成(1949—1957)/53
3.2.2 农村集体养老制度的巩固(1958—1965)/54
3.2.3 农村集体养老制度的曲折发展(1966—1977)/55
3.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56
3.3.1 农村养老制度的变革(1978—1986)/56
3.3.2 农村养老制度的探索(1987—1992)/57
3.3.3 农村现代养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93年至今)/58
3.4 本章小结/61

第4章 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特征分析/62
4.1 农村养老制度供给状况分析:基于城乡之间的比较/62
4.1.1 总体状况分析/62
4.1.2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供给意愿分析/62
4.1.3 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效率分析: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例/65
4.2 I,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66
4.2.1 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分析/67
4.2.2 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分析/68
4.2.3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状况分析/69
4.2.4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分析/70
4.3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分析/72
4.3.1 衡量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指标体系/72
4.3.2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测度与分析/73
4.4 本章小结/79

第5章 中国农村养老家庭支持力分析/81
5.1 农村家庭养老支持力的来源/81
5.1.1 农村家庭养老的自我支持/81
5.1.2 农村家庭养老的配偶支持/87
5.1.3 农村家庭养老的子女支持/91
5.2 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影响因素分析/96
5.2.1 农村人口老龄化/96
5.2.2 农村劳动力流动/101
5.2.3 农村土地制度/104
5.2.4 农村家庭养老文化/106
5.3 农村养老家庭支持力的计量分析/109
5.3.1 数据来源/109
5.3.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109
5.3.3 计量模型的估计与分析/112
5.4 本章小结/115

第6章 中国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力分析/117
6.1 农村养老的社区支持/117
6.1.1 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养老支持/117
6.1.2 中国农村社区养老支持的可行性分析/118
6.1.3 农村养老社区支持的供求状况分析/121
6.1.4 农村养老社区支持的实证分析/122
6.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持/125
6.2.1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发展现状/126
6.2.2 关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讨论/129
6.2.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133
6.3 农村养老社会救助支持/150
6.3.1 农村社会救助与农村养老社会救助支持/150
6.3.2 现阶段农村养老社会救助支持的总体评价/152
6.3.3 现阶段农村养老社会救助支持的具体状况/152
……
第7章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养老制度及其启示
第8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
序言 在社会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带来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纯农民”在内的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占中国人口总数近60%的广大农村居民晚年的基本生活,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理论界对此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并提出坚持家庭养老或走完全的社会化之路等不同观点。而本书通过研究提出,走社会化之路是中国农村养老的必然趋势,但家庭养老仍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要走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本书的理论假设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传统养老制度安排下的家庭养老支持力呈弱化趋势,但这种弱化不足以让这种养老方式就此消亡。中国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力能弥补家庭支持力的不足,但不同的社会支持方式对于农村老年人的支持会有不同表现。本书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为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养老制度均衡状态被打破,进而导致新型农村养老制度产生的过程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书首先在分析社会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带来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理论假说。其次对中国农村养老制度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表明,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基础深厚,尽管它不断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家庭养老仍具有普遍意义和长远价值。
文摘 插图:


速度
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对改变农村的人口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情况来看,青壮年劳动力是主力军。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必然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而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于还没有建立养老保障体系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减少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
支持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还改变了老年人生活照料者的结构。在中国乡村社会,男耕女织,分工协作,妇女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主要承担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迁移制度壁垒的逐步削弱,以男性居多的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这样一来,农村养老的重担就进一步落在了农村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肩上。在内有子女需要抚育,外有田地需要耕作的情况下,她们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很难做到体贴入微。不仅如此,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产业有了迅速发展,妇女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也开始向城镇转移。这对于主要由妇女来照料老人的家庭来讲会造成更大的困难。
(3)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淡化了农村家庭中的代际感情
在中国乡土社会,农村家庭养老的方式是多代同堂,同居供养。这种养老方式固然有事业(生产)需要的原因,但代际之间的感情凝聚力量也不可低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核心家庭数量也迅速增加。
后记 本书是我就读博士研究生以来对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04-2007),也是结合自己专业背景从跨学科角度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探讨的一次尝试。在本书正式向清华出版社交付之际,涌人心头的不仅是撰写中的艰辛,还有他人的指导、帮助和鼓励。艰辛虽已模糊,但依旧明亮,因为它是我学成冠冕上闪亮的宝石;他人的指导、帮助和鼓励人人都会遇到,但意义不尽相同,我对此即是感受至深。
感谢我的导师张正河教授。他传道、授业、解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常给我以启迪。他热情、勤恳、敬业,在生活和工作上常给我以帮助。本书能于现在付梓,也是与他的督促和支持分不开的。
感谢方芳老师、王秀清老师和辛贤老师。在他们的关心和引领下,我得以开启博学之门。
感谢经管学院田维明老师、何秀荣老师、李秉龙老师、杨秋林老师、冯开文老师、何广文老师、武拉平老师、田志宏老师、陈宝锋老师、陆娟老师、刘拥军老师、林万龙老师、郭沛老师、吕之望老师、鞠荣华老师、刘宏曼老师,他们对本书的写作都曾提出过宝贵建议。。此外,人发学院张大勇老师和龚云老师对本书的写作也曾给予很多指导和帮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