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

2010-02-08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63389849/9787563389841 ·条形码:9787563389841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 去商家看看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 去商家看看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63389849/9787563389841
·条形码:97875633898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在分析和梳理江苏省教育会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之上,着重考察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中,江苏省教育会为建立这种社会权威性模式所参与的教育、政治、社会性活动,以及这种模式终结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以江苏省教育会为代表的社团的时代命运。
江苏省教育会是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性教育社团,在其存在的22年时间里,近代中国经历丁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三个时期。政权的几经更迭,使得近代中国呈现出“弱政府、强社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以江苏绅商为主体筹建成立的江苏省教育会,其活动逐渐由教育一隅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江苏省教育会试图塑造一种游离于国家政权之外的社会权威性控制模式,达到江苏地方自治和“苏人治苏”的目的。
作者简介 谷秀青,1981年生,山东菏泽人。2002年毕业于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同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分别于2005年、2008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经济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已在《江苏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教育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编辑推荐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看到江苏省教育会是如何一步步从教育走向社会,又如何从社会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张被迫终结的历史命运。作者按照历史的逻辑结构构建起一幅社会权威性模式塑的图景。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三、研究构想
四、江苏省教育会沿革谱系的考证
第一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兴起
第一节 江苏的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节 “合群”观念下江苏省教育会的建立

第二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组织形态
第一节 教育会的治理结构
第二节 教育会的运行机制

第三章 教育活动与资源整合
第一节 兴学与毁学:教育会对于地方资源的博弈
第二节 教育会与江苏教育经费的独立化
第三节 从单级教授到职业教育:教育理念的现代转换

第四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社会参与
第一节 江苏省教育会的地方楔入——以“胡仿兰事件”为例
第二节 地方社团与国家政府的博弈
第三节 教育会与公众话语的建构

第五章 江苏省教育会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江苏省教育会
第二节 江苏省教育会与江浙战争
第三节 教育会与国民党的疏离
结语江苏省教育会社会权威模式的塑造与终结
一、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
二、公众新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建立
三、江苏政局变动中教育会影响的强化与式微
征引文献与参考书目
附表一
后记
……
序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起于清末的教育会,是与商会齐名的一种新式社团。在清政府看来,它是一个辅助官治的自治机构,“教育会、商会等,皆无非使人民各就地方聚谋公益,遇事受成于官,以上辅政治而下图辑和”①,在清末新式教育与地方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江苏省教育会作为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性教育社团,颇为引人注目。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教育会之类的社团组织远远不如对商会那样重视,虽然学者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分歧点还很多,尚须讨论的问题也不少。谷秀青博士在充分把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决定以江苏教育会为题展开研究,并在解读相关文献史料后,以社会权威性模式为观照点,以江苏省教育会是如何为建立这种社会权威性模式而参与一系列教育、政治、社会性活动为问题意识,逐层深入,形成为目前读者看到的论述框架,并在此架构下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性的结论。
作者从历史研究的传统路数出发,从江苏省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人手,分析了江苏省教育会产生的时空环境。在作者看来,清末民初,宁、苏二属由于相异的地理环境、各具特色的民情风俗,南北分野日趋显著,为避免“宁苏之争”,一个统一的江苏省教育会便呼之欲出了。在这样一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新式社团中,虽然制度条文十分完善,但制度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些落差,传统乡缘、业缘、血缘以及同年之间关系的介入,使得许多制度条文失去了相应的法定约束力。
文摘 插图:


为了避免宁苏学务纷争带来的弊端,特别是防止苏省学界分裂,江苏士绅商议设立江苏学会,总部选在上海,并上报江督、苏抚。双方虽然对于学会“专事研究本省学务之得失,以图学界之进步,不涉学界外事”的宗旨无所疑义,对学会研究教育的热心也予以肯定,但对学会总部设于上海的提议,督抚态度不一。苏抚认为,学会诸绅参用投票选举的方法,集议设立于上海,并在各府厅州县设立分会,以达“纲举目张之效,为集思广益之资”②,可见江苏士绅“热心教育”,因此应准立案。江督则认为,“学会之设,原为研究学务起见,郡县皆应设立。至总会名称,应在省会,不应在上海一隅之地”③。
江苏学会接到江督授意下两江学务处的照会后,迅速予以力争,再致两江学务处,分析学会应设在上海的诸多原因。一方面,沪上“交通便利,宁苏两属以时来会,无此疆彼界之嫌,兼敬业乐群之益”,可以随时延请“流寓此间及往返东西各国于法政素有心得者”为名誉讲员;另一方面可节省开支。因为“平时一切干事评议,皆各事其事,无须另支薪水,若移至省垣,则靡费多而生计转旷,一切研究学理之事,亦安得如许之讲员”。若学会设在南京或苏州,宁苏双方皆有“转偏举而不能完全”的嫌疑,不仅不能达到“合群”的初衷,且有分化双方的弊端。正如学会发起人王清穆所说:“中国事事皆败坏于涣散,欲救涣散,利在合群。社会者,合群之起点也。江苏学会者,尤江苏合群之起点也。由社会之合群而推之于官场,由江苏学会之合群而推之于各省。”④江苏学会在“合群”的标榜下,迅速得到各界的普遍支持。江督在这种局面下,也不得不答应学会诸绅提议立于上海的建议。
后记 七年前,我有幸来到桂树遍地、桂花飘香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学习,在此后的六年中,我深深地沉浸在华师“忠诚博雅、求实创新”的学风下,在华师学习、成长,华师的人文精神、一草一木都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脑海中。回首六年来的研究生生活,有喜有悲,有得有失,但却记录了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成长历程。如今毕业将近一年,回忆母校的点点滴滴,昨日之事仍然历历在目。研究生生活虽已结束,对我来说,人生又将开始新的旅程。在华师和湖南师范大学优良的学风、人文精神的沐浴下,我只有更加致力于教学科研,才能够不负养育我和帮助我的人。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为半路出家研究教育史的我来说,选定这个题目确有许多不安。我的研究方向原为近代经济史,硕士期间所读之书也以经济史类为主,但在硕士三年级时,我对于社会史和教育史较感兴趣,可能受到家里人的影响吧,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想写一些和教育有关的文章,幸运的是,此种想法得到了我的导师彭南生教授的首肯。论文从选题、查阅资料、拟定框架到定稿,这一漫长的治学过程无不倾注了彭老师的心血。自2002年读研究生以来,此后的六年中我一直跟随彭老师攻读硕士、博士,有幸成为彭老师“学生中第一个硕、博连读的”。彭老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正直高尚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深深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一生当中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还记得第一次和彭老师见面,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彭老师的办公室,这次见面除了谈及我的研究方向及所看书籍以外,彭老师谈得最多的就是“为人与为学”,这也成为我以后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恪守的教诲。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