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30223888/9787030223883 ·条形码:9787030223883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
|
 |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030223888/9787030223883
·条形码:97870302238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展开,以劳动力社会分层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学校能级理论为基础,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解为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途径、就业指导策略等要素,并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贯穿全书。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可供工作在高职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观点是: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确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支撑体系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要素分析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2.3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2.4 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3章 就业导向: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3.1 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3.2 以就业为导向的可行性
3.3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体现
3.3.1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特点
3.3.2 就业导向指导思想在学院的体现
第4章 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4.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流变
4.2 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4.2.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制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4.2.2 高职教育本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4.3 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4.4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4.5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5章 对接市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立足基点
5.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
5.2 专业设置的原则
5.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设置
5.3.1 交通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5.3.2 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机遇
5.3.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模式与发展对策
第6章 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
6.1 高职课程就业导向的国际比较分析
6.1.1 比较分析框架的建立
6.1.2 比较分析框架视野内的各国高职课程
6.1.3 各国高职课程的比较分析
6.2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改革
6.2.1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6.2.2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6.2.3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多元整合型职教课程改革
6.3 高职课程开发及其基本原则
6.4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6.4.1 准备工作职业分析
6.4.2 核心工作——模块化课程内容的分类
6.4.3 具体工作——课程模块的进程安排及变式
6.5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体系
6.5.1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建设——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建设为例
6.5.2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分析
第7章 职业性、开放性、系统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7.1 实训基地的功能及意义
7.2 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与思路
7.3 发达国家实训基地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7.4 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
7.5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
第8章 双师教学团队: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8.1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8.1.1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8.1.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
8.1.3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8.1.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8.2 “双师型”教师培养
8.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作用
8.2.2 “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认定
8.2.3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8.2.4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8.2.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的若干政策
8.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做法
第9章 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9.1 产学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9.2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形式
9.3 立足市场,广开渠道:“订单”式人才培养途径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全面实施
9.3.1 广辟“订单”渠道
9.3.2 “订单式”人才培养途径的全面实施
9.3.3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10章 过程渗透、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策略
10.1 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比较及启示
10.1.1 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
10.1.2 借鉴和启示
10.2 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原则
10.2.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0.2.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原则
10.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的具体做法
10.3.1 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10.3.2 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10.3.3 重视就业指导理论研究
10.3.4 重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发展态势,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取决于人才竞争的胜负。在愈演愈烈的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中,不只涉及科学人才的竞争,还涉及技能人才的竞争。在这里,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大使命,就历史地落在职业教育的肩上。职业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一句话,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以外,还需要大量策略层面的高技能人才。而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我们所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关键。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受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把高职院校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职业性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而且教育性也不强,难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显然,传统的高等教育和传统的职业教育,都无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的人颇多。本书作者正是这些热心的研究者当中的一员。本书作者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本书的观点是: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确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确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文摘 插图:

由表6.1可知,一年级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公共知识模块和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为主;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接触职业技术能力模块,同时继续保留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内容;二年级下学期引入职业训练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三年级上学期职业技术能力模块与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要位置,同时公共知识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在学期末结束;三年级下学期职业训练模块占据主流,同时辅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
这个基本结构与课程模块的比例构成相结合,可作为课程大纲的基本设计依据。
2.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本结构不可能完全适合所有专业课程设计的要求,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1)生源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包括两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与职高、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针对复杂的生源状况,应该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上把两类生源的人口水平体现出来,即针对普高生源知识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情况,在第一学期适当减少公共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同时争取早日引入职业技术能力模块的内容;针对非普通高中生源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在一年级适当加大公共知识模块与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课时比例。
2)专业不同造成的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变式
专业的差异始终是困扰课程设计者的一大难题。仅从1999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来看,全国目前现有八大类、1838个职业。基于此,课程设计者在课程模块进程安排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大类的不同。
后记 这部专著综合了我的博士论文和由本人主持的一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历时四载,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2003年,作为一名20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工作者,我有幸从繁冗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再次步入了久违的学术殿堂,系统地学习、研究职业教育理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刘献君等专家、教授的鼓励和指导。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文辅相教授。文先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敏捷缜密的思维、深邃丰厚的学术造诣、宽厚豁达的为人,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我博士论文的完成始终离不开文先生的鼓励与指引。
在攻读学位与课题研究期间,我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自觉地贯穿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在这一过程中,我的同事们给予了我充分地信任和大力支持,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我的专著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同事们、好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说这本专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攻读学位与课题研究期间,我荣幸地赶上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我有机会将一些新理念融入其中,使这本专著有较强的时代性。在此,对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专著完稿时,正值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院校的捷报传来,这也是对我们多年不懈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鼓励,本人将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新的起点,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