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302213372/9787302213376 ·条形码:978730221337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 |
 |
|
 |
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302213372/9787302213376
·条形码:97873022133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于1989年开始实施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该模式的倡导者和参与者,《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作者在书中尽可能地展示了他们对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的认识和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报告了这一模式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提供了相关的素材。所涉及内容的探讨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普遍规律有参考价值,对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有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卢德馨(dxlu@nju.edu.cn),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和基础物理的研究和教学,著有教材《大学物理学》和University Physics曾任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主任基础学科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倡导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他主持的“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教学上潜心钻研研究型教学,2003年获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南京大学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2008年出版了《研究型教学20年——理念,实践物理》。
编辑推荐 《大理科模式20年:思想、举措、人才》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1 历史
1930s的启示
学苏联的反思
沿革
多模式办学
参考文献
2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与自主选择
闪光点和群体特征
科学素养、学科交叉
再论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3 主要举措
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系主任嘉奖
基础学科论坛
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1:第11届基础学科论坛投稿论文
附录2:第12届基础学科论坛工作文件;部分论坛场景、奖状;清华大学晨板
4 课程设置
概论
公共基础
大学物理学
学科群基础课
广义相对论
科研训练与就业准备
参考文献
附录:教学概况INFORMATION OF STUDIES(1996)
5 师瓷队伍
能动的资源
专兼结合
教学团队
专家群体
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6 教材建设
大学物理学
大学散学高等数学
化学原理
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7 研究型教学
开放、扩大视野
集成教学、传递思想
研究训练
互动、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8 管理与资源
独立建制
教学特区
资源共享
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9 人才的群体特征
班有班风
关注社会心系科学
知识、能力结构丰富
基础研究有潜力
参考文献
附录:前几届学生发表论文的例子
附录
附录A 陈祖福文
附录B 学生名录
……
序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模式”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有以人才类型划分的培养模式: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等;有按时段划分的2+2、3+1模式等。按我的理解,一个新的、成功的模式应该具备:独立的建制、足够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实质性的变革、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确实的成效,否则不要轻言模式。南京大学实施的大理科模式具备了上述诸因素。我们试图通过对实施大理科模式过程的陈述,展示我们对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的认识,报告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期能够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南京大学大理科模式经历了20年的探索、实践,实施的平台从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到学院命名为匡亚明学院并不断扩大。在系的层次上引进多学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历来按学科设系属于基本做法,即使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及后续动作也只是在校和专业两个层次上的变更,按学科设系这一做法并没有改变。大理科模式还创造了近乎理想的境界。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生自主选择学科方向的举措,“多次选择、逐步到位”,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有的学生根据其选择权自行设计成才之路,这是一种近乎理想的境界。大理科模式由资深教授牵头构建了基础平台课程,学生进校就面对教授,上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可以通过任课教师推荐向其他教师、专家(包括院士)请教。这种师生间无障碍沟通也是近乎理想的境界。
文摘 插图:


闪光点和群体特征
这是一个评估标准问题。当年“闪光点”的提法一经出现,在各种评估中就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在成绩一栏中都是有杰出表现的学生和事例:获奖、出国、发表文章等。一时间努力寻找尖子学生典型、培育“闪光点”成了理所当然的程序。有些“点”可能属于“重量级”被反复引用。我们的观点是这些“闪光点”一般与教育有关,但是也完全有可能因为个体差异,主要是个人因素起作用。我们很早提出了“群体特征”的概念,认为多数学生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才是教育起主要作用的结果,更能够体现教育的成效。
本来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认识的厘清可以使得我们教育界的评估水平整体地上一个台阶,从而正确导向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但是这又牵涉到很多具体问题。由于我们的评估和利益密切挂钩。评估成了指挥棒,实际上是“评估”指挥认识。“评估”的要求、评估专家的倾向决定了被评对象的价值取向以及此后的发展。呼吁教育专家们、教育工作者们关注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形成共识。
在操作上寻找群体特征比起统计“闪光点”要多一些研究和论证。不过如果大家认可群体特征才真正属于教育,相信提取群体特征并不是一件难事。也许会用到一些简单的统计学知识。关键是用心去捉摸规律性,为后面的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群体特征也事关人才培养规律问题。拔尖人才如何培养听过一些专家的议论,大有“从娃娃抓起”的意思。“选苗子”、“拔尖子”、“开小灶”,议论纷纷。声言要把有限的优质资源和经费用到这些苗子上去。“提前招生”也是提议中的“高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