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庭 >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425711/9787544425711 ·条形码:978754442571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去商家看看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去商家看看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44425711/9787544425711
·条形码:97875444257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内容简介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奇迹。
作者简介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台湾《本上心理学研究》顾问。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 (十卷)、《新教育之思》、《写在新教育的边上》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佘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编辑推荐 《教育的奇迹:十八让人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在感人至深的情感震撼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后成就自己人生的只能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所以,我们特別选择差不多被別人判为[死刑]的人物,如爱迪生、张海迪、乙武洋匡等人的故事。他们都没有屈服于命运的虚假安排,把曲折作为卜苍对自己的磨难与考验,相信自己同样能够做出精彩的业绩,写出辉煌的人生。他们做到了。乙武洋匡说,「决不服输,因为无手无脚」,就是他们的精神写照。
目录
序: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第一篇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庭教育的奇迹
常识,让生命熠熠生辉——聋女周婷婷的成长故事
世界上唯一的弱智指挥——舟舟的音乐生活与教育世界
脑瘫儿征服美国名校——父爱点亮荣博生命之灯
九岁大学生的成功秘诀——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

第二篇 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教师的教育奇迹
从黑夜走向光明——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
用生命铸就辉煌——名师孙维刚和他的教育事业
从失乐园到伊甸园——刘京海与他的成功教育
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

第三篇 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自我教育的奇迹
推动历史前行的巨臂——爱迪生的成长历程
不一样的成功——期蒂芬·霍金的故事
她,从这里出发——张海迪的人生之路
“决不服输,因为无手无脚”——乙武洋匡的全力迅跑

第四篇 英才,从这里走出——学校教育的奇迹
人才成长的摇篮——西南联大的启示
苏南农村初中的明珠——“青云桃源”现象
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衡水中学探秘
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探路——告诉你一个不知道的人大附中
民间教育改革的奇葩——杜郎口中学的“神话”
……
序言 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的故事。
七年前,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最重要的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看过舞蹈《千手观音》的朋友,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恐怕很难相信这些人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我曾经到过苏州一所爱心学校,他们所有的教育对象差不多都是脑瘫儿,其中也有一些是智障人,智商较低。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让他们成为正常的儿童。但是,我同时注意到,有的父母就不信这个邪,一直在努力,在逐步地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正常人。前不久,广西有一位母亲通过努力把自己的脑瘫儿变成了正常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就在普通学校读书。这位母亲为了帮助更多的智障人,就办了一所培智学校.尽管办得很艰难,面临着破产,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家产都搭进去了,但她还是坚持着。
文摘 插图:


尽管这一点听力是那么的微弱,但周弘一家人还是兴奋极了。借助助听器,周弘准备为女儿治哑了。
由于长期处在无声的世界里,婷婷已经习惯了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已经三岁半的婷婷还不知道,人的嘴巴除了吃饭以外,还有说话的功能。为了让她真正意识到口语交流的意义,全家人决定用“食物刺激法”来刺激她说话,不说话就不给食物。
一天下午,婷婷午觉醒来后想要吃饼干,她用手指了指饼干盒,奶奶在把饼干盒递给婷婷时,突然停了下来,她大声对婷婷说:“婷婷要吃饼干是可以的,但婷婷要说出‘饼干’两个字才吃得上。”接着,奶奶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婷婷喊着“饼干”两个字。奶奶的嗓子喊哑了,可婷婷就是没法开口。饼干近在咫尺却吃不到,婷婷委屈得眼泪直流,小脸涨得通红。奶奶心疼极了,很想把饼干盒给孙女。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周弘也很心疼,但一定要让女儿开口说话的信念战胜了他的情感。他坚持要婷婷说出“饼干”两个字。祖孙俩就这么僵持着,40分钟过去了,婷婷哭得没有力气了,终于喊出了两个含混不清的音:“布单”。奶奶惊喜万分,急忙把饼干递给了婷婷,婷婷眼睛一亮,一连串说了好几个“布单”。
这一声“布单”来得这样艰难,这样痛苦,虽然它离“饼干”的正确发音相去甚远,可这一声对婷婷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婷婷终于意识到了口语交流的意义,知道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对着自己张着嘴巴的缘由,原来他们都是在教自己说话。从此,婷婷开始摆脱手语,努力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婷婷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周弘不懈的努力,这其中也包括周弘心理上的不断调整。婷婷知道说话后,一家人都很兴奋,可是她的发音并不准确。她叫苹果“布多”,称鸡蛋“希旦”,把糖块喊成“当带”,说巧克力为“倒滴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