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4578959/9787504578952 ·条形码:9787504578952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
 |
|
 |
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页码:1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4578959/9787504578952
·条形码:97875045789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乐群社会工作实务丛书
内容简介 《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由中国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在丰富的社区社会工作“临床”经验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本实务性的社区工作操作手册。《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以上海浦东社工在都江堰灾区从事社工服务为案例线索,以大量的图表、案例、社工贴示为工具,详细介绍了如何将社区工作理念、伦理操守及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服务中去,完成从服务介入、需求调查到制定规划,执行设计和服务评估社区工作全过程,处处充满一线社工对于社工实务的真知灼见,是从事社区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包括街道、乡镇和居(家)委会干部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作者简介 朱蓓,女,获得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四级。2002年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学院社会工作系(专科),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自2002年起进入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从事一线服务至今,现任该社社区部督导助理。
王瑾璟,女,获得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四级。2005年毕业于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本科)。自2005年起进入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从事一线服务至今,现任该社社区部行政主任。
丛书主编简介:
杨团,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公共突发事件专家组成员,国家民政部特邀咨询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华慈善总会、中圈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等十余家非营利组织的理事或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社区公共服务、非营利组织发展。
吴水丽,男,资深的社会工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现任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行政总裁,乐群社工服务社董事,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会长,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副会长(亚太区会长)。
钱绮莲,女,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专救硕士。香港注册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16年。现任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内地社会服务事工上海办事处顾问,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社工督导。
编辑推荐 《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倘若没有《社区工作放大镜》的出版,我想永远都没有机会如此仔细地审视自己专业工作的过程和细节。写书除了竭尽全力地呈现几年来实务经验之外,还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去感受为人”服务的真谛——以人为本。如果这本书能够让你认识到“为人”的工作不再是刻板的,而是有血有肉的,那服务对象就有福了,这正是我们倾力写作本书的最大心愿。
很牵运能参与撰写这本书,用文字记录自己在社工道路上成长的足迹!虽然我们的文字不够成熟所分享的内容也不够完美,但其中包含着我们对社工专业本土化“的追求和坚持,我们更希望以此激励更多的朋友,带着信心和希望,一起走在”社工发展。的道路上。
在牡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是领路者,也不是推动者,我们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个螺母,能够将最核心的社区工作理念及方法提炼成文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对于我们这一代的社工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珍惜这样的机会,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此书有所收获和启发。
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片精彩。社会工作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资财富,但却给了我们一个传承“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和“平等、独立,公共、自主、理性”的公民意识的机会。我认为能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付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投身社工终不悔,甘于奉献我心醉。
在忙于一线服务的同时常常很想把我们的所做所感带给大家。这次实务丛书的编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与大家近距离沟通!写书是我们对工作思考的过程,是总结实务经验的空间。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确实承载的是内地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作本土化努力的过程。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社工开展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二)社区工作——“发展能力,促进和谐”的专业方法
(三)社工的行动准则——“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四)社工的考察视角——以全局的眼光考察社区工作
二、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
(一)社区发展模式——确定做什么并去做
(二)社区照顾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互助
(三)社区规划模式——确定目标、挑选方案、完善计划
(四)社会行动模式一广泛参与,促进和谐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期阶段
一、认识灾区重建的安置点
(一)社工服务安置点的特点
(二)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确立工作方向
二、进入社区和制定目标
(一)社区工作者的装备
(二)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凸显专业的伦理和职业的操守
(三)进行服务宣传
(四)了解服务需求和制定工作目标
(五)安置点社区的工作目标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施阶段
一、如何制订计划
(一)什么是制订计划
(二)为什么要制订计划
(三)制订计划的“五部曲”
二、如何执行计划
(一)什么是执行计划
(二)执行计划的要素
(三)工作技巧的分享
(四)整合资源的运用
三、本章小结
附录:1.计划书模板参考
附录:2.大型活动工作流程图参考
附录:3.当天活动分工表参考
第四章 评估阶段
一、什么是评估
(一)关于评估的概念
(二)评估的实例
案例分析1对爱心超人特工队——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的评估
案例分析2对社工介入安置点服务6个月的评估
二、评估的做法
(一)评估会
(二)问卷调查
(三)其他收集评估信息的途径
(四)评估结果呈现方式
三、如何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一)“三要”
(二)“三不要”
四、撤离前的社工处理
(一)离别情绪的处理
(二)服务的转介工作
(三)其他需要完成的任务
五、本章小结
附录1.小组/大型活动/单项活动评估记录表
2.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3.“小组单次活动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
4.评估卡片
5.服务量统计表
6.服务总结报告的提纲
7.资金结算表
第五章 “我们在一起”
第六章 社工心声
附录:相关机构、资源、基金会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的社会工作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自1988年中国第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系在北京大学设立,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工队伍,确认推行社会工作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经历了18年。2006年7月,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而第一次全国考试是在2008年即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才举行的。
中国社会工作从学校走向社会,形成学科和人才队伍,历经整整20年。其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少人努力奋斗才有了今天。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有两件大事值得一书。一是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溯源于1987年北京马甸会议;二是2002年在上海浦东成立了首家从事社工专业实务的非营利组织——“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成为我国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实务的源起。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工作萌芽于北京、孕育于上海。
“乐群”社会工作者是中国的第一代社工,出版“乐群社会工作实务丛书”,将乐群的实务社会工作经验分享给全社会,是乐群理事会一直以来的意愿。
“乐群”不是学术机构,而是以社会工作实务服务为宗旨的服务机构。“乐群”的资产不在“财”和“势”,而在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工作规范的始终坚守。“乐群”自成立以来就懂得以小小的一个非营利机构绝不能满足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广大需求,因此,“乐群”一直走的是一条以推广、示范和引发为主的路线。
“乐群”懂得,社会工作的功能一方面在于加强社会的亲和力,提升人民的有能感,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社会的公义。社会工作这两种角色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不过,要让社会工作充分发挥出这两种角色作用还需以待时日。
我们希望通过总结“乐群”的实务经验并集结成丛书予以出版的方式,向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发挥社会工作的社会角色作用必须建设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正是通过社会工作者们在社会的基层——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内日积月累的努力,才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健康。他们的努力值得尊敬,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行者,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工程师。爱护、鼓励、支持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具有良知的社会懂得维护和完善自己的一种表现。
文摘 插图:

在服务上门探访时,服务对象经常拿出水果或点心以表达心意。是不是一定不能接受呢?我们认为,按照专业的伦理守则确实如此,不过还要做具体分析。有时一味地拒绝服务对象,会使他们感到社工是不想接受他们。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社工就要学会变通。例如收下水果,表示谢意,待离开服务对象家之后,可以转送给有需要的其他服务对象。社工还要注意避免移情或者反移情的情况出现。即避免服务对象将感情寄托在工作人员身上,或者工作人员将情感寄托到服务对象身上。移情,可能大家有些了解,服务对象觉得社工很好,常常像朋友一样对待,但是反移情,我们是否在意过呢?当你感觉某个服务对象与你的一个好朋友/长辈/或者你讨厌的人相似,你能特别地对待他吗?当然不能,在工作中牵涉进个人的情感,就会影响社工对事情的态度,无法做到公正与中立。因此,一名合格的社工,学会把握态度中立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后记 经过4个多月的集体努力,《乐群社会工作实务丛书》的第一本书——《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乐群诞生的第一个“孩子”。目睹她的出生,我们真是雀跃万分。
撰写和出版《乐群社会工作实务丛书》,是乐群的理事自2006年就提出的建议。理事们一直鼓励我们要把自己多年的社工实践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2007年底,理事会正式做出书面决议,并且为此专门分了工,每位理事与我们一线社工结对,一起承担一本书的全面编写工作。而我们感到既兴奋又惶恐。提纲改了七八遍,在严格把关的理事们面前还是难以过关。加上一直挤业余时间做,致使撰写过程十分缓慢,甚至我们一度还想打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