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6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08456866/9787508456867 ·条形码:9787508456867 ·版本:第2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2版) |
 |
|
 |
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26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508456866/9787508456867
·条形码:9787508456867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指导思想与原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编写而成。2005年10月出版了第一版,本次再版进一步扩充了应用性内容,缩减了部分理论章节,增加了现代软件工程技术。
全书共10章,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概念、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及测试、软件维护、面向对象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工程管理与质量保证、软件工程标准化及软件工程环境、现代软件工程技术。本书在每一章的开头均给出本章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重点难点,每一章的最后给出实例分析和本章小结,附以部分习题,以便于教学与自学。
本书强调内容的实用性。按软件工程的过程安排与组织,条理性强,以案例教学为驱动,易于学生学习与掌握。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自动化、机电类等专业和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自学教材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教案,读者可以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上下载,网址为:http://www.waterpub.com.cn/softdown/。
编辑推荐 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兼顾考研学生需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专业技能。
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方式,引入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电子教案、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教材立体化配套,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录 目录
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软件工程概论
本章学习目标
1.1引言
1.2软件概述
1.2.1软件的定义
1.2.2软件的特点
1.2.3软件的分类
1.2.4软件的发展
1.3软件危机
1.3.1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
1.3.2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
1.3.3解决软件危机的途径
1.4软件工程
1.4.1软件工程的定义及目标
1.4.2软件工程学的范畴
1.4.3软件过程
1.4.4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5软件生存周期
1.5.1软件生存周期定义
1.5.2软件生存周期划分阶段的原则
1.5.3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1.6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1.6.1瀑布模型
1.6.2快速原型模型
1.6.3增量模型
1.6.4螺旋模型
本章小结
习题一
第2章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本章学习目标
2.1问题的定义与可行性研究
2.1.1问题的定义
2.1.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2.1.3可行性研究的过程
2.1.4成本/效益分析
2.2需求分析的任务
2.2.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
2.2.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2.2.3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2.2.4修正系统开发计划
2.3需求获取的常用方法
213.t常用的需求获取方法
2.3.2快速原型方法
2.4结构化分析方法
2.4.1结构化分析的过程
2.4.2实体一联系图
2.4.3数据规范化
2.4.4数据流图
2.4.5数据字典
2.4.6状态转换图
2.4.7其他图形工具
2.5需求分析评审
2.5.1需求规格说明书
2.5.2评审过程
本章小结
习题二
第3章软件设计
本章学习目标
3.1软件设计的任务
3.2软件结构设计
3.2.1软件设计过程
3.2.2软件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3.2.3模块化
3.2.4模块独立性
3.3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
3.3.1层次图和}IIPO图
3.3.2结构图
3.4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3.4.1基本概念
3.4.2变换分析
3.4.3事务分析
3.4.4设计优化
3.5详细设计
3.5.1详细设计概述
3.5.2程序流程图
3.5.3 N-S图
3.5.4 PAD图
3.5.5判定表与判定树
3.5.6过程设计语言
3.6人机界面设计
3.6.1设计问题
3.6.2设计过程
3.6.3人机界面设计指南
3.7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3.7.1.Jackson图
3.7.2改进的Jackson图
3.7.3 Jackson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三
第4章编码与测试
本章学习目标
4.1编码
4.1.1编码语言的发展
4.1.2编码语言的选择
4.1.3编码风格
4.2软件测试的基础
4.2.1软件测试的目标
4.2.2软件测试的原则
4.2.3测试方法
4.2.4测试步骤
4.2.5测试阶段的信息流
4.2.6人工测试
4.3软件测试过程
4.3.1单元测试
4.3.2集成测试
4.3.3确认测试
4.3.4系统测试
4.4黑盒测试技术
4.4.1等价划分
4.4.2边界值分析
4.4.3错误推测法
4.5白盒测试
4.5.1逻辑覆盖
4.5.2控制结构测试
4.6软件调试
4.6.1调试过程
4.6.2常用的调试方法
4.6.3调试原则
本章小结
习题四
第5章软件维护
本章学习目标
5.1软件维护概述
5.1.1软件维护的基本概念
5.1.2软件维护的种类
5.1.3影响软件维护工作量的因素
5.1.4软件维护的策略
5.1.5修改程序的副作用
5.2软件维护的过程
5.2.1维护机构
5.2.2软件维护申请报告
5.2.3软件维护工作流程
5.2.4软件维护记录及评价
5.3软件的可维护性
5.3.1可维护性的定义
5.3.2可维护性的度量
5.3.3软件文挡
5.4提高可维护性的途径
5.4.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
5.4.2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
5.4.3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
5.4.4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
5.4.5改进程序的文档
5.5逆向工程和再工程
本章小结
习题五
第6章面向对象技术
本章学习目标
6.1面向对象的概念
6.1.1对象
6.1.2类
6.1.3面向对象
6.1.4继承
6.1.5消息
6.1.6多态性
6.1.7封装性
6.2面向对象方法学
6.2.1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6.2.2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
6.2.3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主要优点
6.3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型
6.3.1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模型
6.3.2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
6.3.3面向对象建模
6.4UML统一建模语言
6.4.1 UML语言的产生
6.4.2 UML的定义
6.4.3 UML的目标
6.4.4UML语言的应用
6.5 UML语言概述
6.5.1视图
6.5.2图
6.5.3 UML的模型元素及表示方法
6.5.4 UML的通用机制和扩展机制
6.5.5 UML的规则
6.6静态建模
6.6.1用例模型
6.6.2类和对象模型
6.6.3类之间的关系
6.7动态建模
6.7.1消息
6.7.2状态图和时序图
6.7.3协作图和活动图
6.8物理架构建模
6.8.1逻辑架构与物理架构
6.8.2组件图与部署图
本章小结
习题六
第7章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
本章学习目标
7.1面向对象分析
7.1.1面向对象分析过程
7.1.2建立对象模型
7.1.3建立动态模型
7.1.4建立功能模型
7.2面向对象设计
7.2.1面向对象设计准则
7.2.2启发式规则
7.2.3系统设计
7.2.4问题域的设计
7.2.5人机界面的设计
7.2.6任务管理部分设计
7.2.7数据管理部分设计
7.2.8对象设计
7.3面向对象系统的实现
7.3.1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7.3.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7.4面向对象测试
7.4.1面向对象测试
7.4.2面向对象的测试策略
7.4.3面向对象测试用例设计
本章小结
习题七
第8章软件工程管理与质量保证
本章学习目标
8.1软件工程管理概述
8.2软件规模估算
8.2.1代码行度量技术
8.2.2功能点度量
8.2.3静态单变量模型
8.2.4动态多变量模型
8.2.5 COCOM02模型
8.3进度计划
8.3.1估算开发时间
8.3.2 Gantt图
8.3.3工程网络技术
8.4人员组织
8.4.1民主制小组
8.4.2主程序员组
8.4.3层次式小组
8.4.4人员配备
8.5质量保证
8.5.1软件质量
8.5.2软件质量保证措施
8.6软件可靠性
8.7软件容错技术
8.8软件配置管理
8.8.1软件配置
8.8.2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本章小结
习题八
第9章软件工程标准化及软件工程环境
本章学习目标
9.1软件工程标准化
9.1.1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
9.1.2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
9.2软件质量认证
9.2.1 ISO 9000系列标准
9.2.2软件质量认证
9.2.3 ISO 9000.3的要点
9.3 CMM模型
9.3.1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
9.3.2关键过程域
9.3.3成熟度提问单
9.4软件工程环境
9.4.1什么是软件工程环境
9.4.2软件工程环境的特点
9.4.3软件工程环境的模型
9.5 CASE环境
9.5.1 CASE环境概述
9.5.2 CASE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9.5.3 CASE环境的类型
本章小结
习题九
第10章现代软件工程技术
本章学习目标
10.1软件形式化技术
10.1.1形式方法的引入
10.1.2形式方法的分类
10.1.3形式方法的优缺点
10.1.4软件形式开发方法
10.2软件重用技术
10.2.1软件重用的概念
10.2.2软件重用的基本方法
10.2.3软件可重用性
10.2.4.面向应用领域的软件重用
10.3基于软件构件的开发技术
10.3.1软件构件的概念
10.3.2软件构件库
10.3.3软件体系结构
10.3.4几种开放的分布式计算构件模型规范
10.3.5基于构件/架构的软件开发
10.4.软件智能化技术
10.4.1智能系统的目标
10.4.2智能行为
10.413智能系统的主要分支
10.4.4智台匕桔术存掳件T棵中的商用
10.4.5软件工程的未来发展
10.5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
10.5.1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10.5.2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0.5.3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10.6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
10.6.1嵌入式软件的开发特点
10.6.2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过程
10.7嵌入式软件的测试
10.7.1嵌入式软件的测试方法
10.7.2嵌入式软件的测试策略
10.7.3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工具
10.8嵌入式系统的调试
10.8.1嵌入式系统的调试方式
10.8.2嵌入式系统的调试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十
参考文献
……
序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人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会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为行业、企业培养各级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大力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满足我国高等院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符合社会对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要求,我们成立了“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编委会”,在明确了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下,组织编写了本套“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及基础,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在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探索和建设适应新世纪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的配套教材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编委会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策划,在广泛了解各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市场需求,探讨课程设置、研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学术带头人、科研人员和主要从事该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编写出一批有特色、适用性强的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及应用技术课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导书,以满足目前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套教材消化和吸收了多年来已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时代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努力实践,大胆创新。教材编写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立项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启动编写计划,编写大纲的确定以及教材风格的定位均经过编委会多次认真讨论,以确保该套教材的高质量和实用性。
教材编委会分析研究了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编排上的区别,分别提出了3个层面上的要求:在专业基础类课程层面上,既要保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更要突出应用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适当压缩过多过深的公式推导与原理性分析,兼顾考研学生的需要,以原理和公式结论的应用为突破口,注重它们的应用环境和方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层面上,把握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注重程序设计实践训练,引入典型的程序设计案例,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融入案例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以学生实际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注重程序设计算法的实现;在专业技术应用层面上,积极引入工程案例,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的内容。本套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在编写中重视基础,循序渐进,内容精炼,重点突出,融入学科方法论内容和科学理念,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要求,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一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
文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