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121096129 ·条形码:97871210961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服务科学概论 |
 |
|
 |
服务科学概论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121096129
·条形码:97871210961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之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服务科学概论》主要内容简介:服务科学是以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高度发展为背景而兴起的,融合了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经济学、产业工程、商务战略、管理科学、社会和认知科学以及法律等诸多科学的,研究发展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所需理论和技术的一门新兴科学。《服务科学概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服务科学的整体框架及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并配有大量的复习思考题和丰富的国内外案例。《服务科学概论》强调相关概念、理论的成熟性和完整性,使其可以反映教材的特点;同时也强调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服务科学的研究现状。
《服务科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工业工程与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相关领域高级管理人员参考用书或培训教材。
编辑推荐 《服务科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之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系列教材
目录 第1章 服务科学绪论
1.1 服务与服务科学
1.1.1 服务
1.1.2 现代服务业
1.1.3 服务科学
1.2 服务科学的缘起和发展
1.2.1 服务管理理念
1.2.2 服务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3 服务科学的基础框架
1.3.1 服务科学的外延
1.3.2 服务科学基础框架模型的构建
1.4 服务科学研究
1.4.1 服务科学的研究内容
1.4.2 服务科学的研究方法
1.4.3 服务科学是信息技术的最新表现形式
1.5 展望服务科学
1.5.1 服务科学是经济发展的趋势
1.5.2 服务科学的目标
1.5.3 服务科学的挑战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
2.1 服务工程概述
2.1.1 服务系统
2.1.2 服务创新
2.1.3 服务工程
2.1.4 服务科学与服务工程
2.2 服务的参与者
2.2.1 服务价值链
2.2.2 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
2.2.3 面向顾客的服务工程
2.3 服务创新体系
2.3.1 创新体系概述
2.3.2 服务创新的历程
2.3.3 服务创新的方法
2.4 服务生命周期管理
2.4.1 服务生命周期
2.4.2 服务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战略
2.4.3 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战略
2.4.4 服务生命周期类型
2.5 服务项目管理
2.5.1 服务项目的特点
2.5.2 项目管理过程
2.5.3 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6 服务工程方法体系
2.6.1 服务工程实施——新服务的开发
2.6.2 服务工程方法体系
2.6.3 服务建模方法之服务蓝图设计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服务科学的组织保障
3.1 服务科学的社会环境保障
3.1.1 服务科学的经济环境保障
3.1.2 服务科学的政策环境保障
3.1.3 服务科学的法律环境保障
3.1.4 服务科学的商业环境保障
3.2 服务科学的组织科学保障
3.2.1 心理学及管理心理学
3.2.2 组织行为学
3.2.3 人机工程学
3.3 服务主体行为保障
3.3.1 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
3.3.2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3.4 现代服务的企业组织保障
3.4.1 企业愿景
3.4.2 学习型组织
3.4.3 虚拟组织
3.4.4 绩效管理
3.5 现代服务企业人力资源战略
3.5.1 现代服务企业的人力要素
3.5.2 现代服务企业员工素质要求
3.5.3 对服务人员进行有效培训
3.5.4 提高基层服务员工的能力
3.5.5 对现代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与行为的激励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服务质量与标准化
4.1 服务质量管理
4.1.1 服务质量的定义
4.1.2 服务质量评估
4.1.3 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服务质量改进
4.2 服务标准化
4.2.1 服务标准化的内涵
4.2.2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4.2.3 服务标准化的方式
4.3 服务信任本体
4.3.1 服务信任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4.3.2 服务的选择
4.4 服务信任与信誉
4.4.1 信誉技术
4.4.2 信任与信誉的应用
4.4.3 信任与信誉的发展
4.5 服务设计
4.5.1 服务设计概念
4.5.2 服务设计的内容
4.5.3 服务设计展望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服务科学的数学基础——运筹学及相关理论
5.1 服务科学与运筹学
5.1.1 运筹学概述
5.1.2 服务科学与运筹学的关系
5.1.3 运筹学在服务科学中的地位
5.1.4 运筹学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
5.2 运筹学的产生和发展
5.2.1 运筹学的产生
5.2.2 运筹学的发展历程
5.3 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内容
5.3.1 数学规划论
5.3.2 存储论
5.3.3 图与网络分析
5.3.4 对策论(博弈论)
5.3.5 排队论
5.4 信息不对称理论
5.4.1 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5.4.2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5.4.3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
5.5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5.5.1 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概述
5.5.2 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
5.5.3 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服务业务流程
6.1 业务流程概述
6.1.1 业务流程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6.1.2 务流程管理的方法
6.1.3 工作流管理系统
6.1.4 业务流程信息化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
6.2 工作流模型
6.2.1 工作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6.2.2 工作流参考模型
6.2.3 工作流模型和建模工具
6.2.4 工作流执行服务与工作流机
6.3 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方法
6.3.1 服务业务流程管理
6.3.2 服务流程建模方法
6.3.3 服务业务流程建模实例
6.4 服务业务流程再造
6.4.1 BPR的定义
6.4.2 BPR的本质
6.4.3 BPR的过程
6.4.4 服务业务流程内容
6.4.5 服务业务流程诊断
6.4.6 服务业务流程方法
6.5 服务链模型
6.5.1 服务流程案例分析
6.5.2 服务链概念
6.5.3 服务链的特点
6.5.4 服务链模型
6.5.5 服务链与供应链等的关系
6.5.6 服务链的影响因素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服务型制造
7.1 服务型制造概述
7.1.1 服务型制造业的起源及概念
7.1.2 产品服务系统
7.1.3 服务制造网络
7.1.4 服务型制造的BIT模型
7.2 顾客参与和体验
7.2.1 顾客体验理论的进展
7.2.2 上述顾客体验理论的比较研究
7.2.3 中国顾客体验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7.3 供应链协调与优化
7.3.1 服务型制造与传统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区别
7.3.2 参与、体验和服务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机制
7.3.3 供应链协调与优化策略
7.4 服务利润链模型
7.4.1 服务利润链
7.4.2 顾客的价值等式
7.4.3 服务定价
7.4.4 服务利润链应用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8.1 服务科学与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8.1.1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概述
8.1.2 服务科学与SOA的关系
8.2 SOA技术基础
8.2.1 SOA相关技术
8.2.2 SOA的计算环境
8.2.3 SOA编程模式
8.2.4 SOA的技术标准
8.3 SOA参考架构与业务流程
8.3.1 从服务的角度看SOA技术参考架构
8.3.2 SOA与其他架构的对比
8.3.3 SOA的业务流程(BPEL)
8.4 SOA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8.4.1 SOA的设计方法
8.4.2 SOA的设计原则
8.4.3 SOA的设计模式
8.5 SOA生命周期及其发展
8.5.1 SOA的生命周期
8.5.2 SOA的发展现状
8.5.3 SOA实施的关键要素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服务计算
9.1 服务计算概述
9.1.1 服务计算的概念
9.1.2 面向服务计算的研究现状
9.2 服务计算技术
9.2.1 服务计算的建模和开发语言
9.2.2 服务计算的开发环境
9.2.3 服务计算的技术框架
9.3 服务科学与分布式计算
9.3.1 服务科学与分布式计算的关系
9.3.2 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
9.4 P2P计算与网格计算
9.4.1 P2P技术基本原理
9.4.2 网格计算的基本原理
9.4.3 P2P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关系
9.5 网格信息服务
9.5.1 网格信息服务的背景
9.5.2 网格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
9.5.3 网格计算在服务科学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电子商务服务
10.1 电子商务概述
10.1.1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10.1.2 电子商务的原理和主要功能
10.1.3 电子商务随需应变
10.2 电子服务
10.2.1 服务科学与电子商务
10.2.2 电子服务概述
10.2.3 电子服务:电子商务生存战略
10.3 电子商务服务业
10.3.1 电子商务服务业概述
10.3.2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体系
10.3.3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10.4 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
10.4.1 电子政务概述
10.4.2 电子政务的主要类型
10.4.3 电子政务力助服务型政府
10.5 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应用集成
10.5.1 企业应用集成EAI概述
10.5.2 企业应用集成的新方向
10.5.3 企业SOI架构设计
10.6 移动电子商务:无处不在的服务
10.6.1 移动电子商务概述
10.6.2 建立成功的移动电子商务
10.6.3 移动电子商务——让服务无处不在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服务科学典型解决方案
11.1 SOA的典型应用
11.1.1 SOA集成的必要性
11.1.2 采用SOA进行企业集成
11.1.3 案例分析
11.2 分布式服务的典型应用
11.2.1 分布式服务框架概述
11.2.2 案例分析
11.3 IT-enabled B2B Services的典型应用
11.3.1 B2B支持服务概述
11.3.2 案例分析(西安杨森SCM解决方案)
11.4 产品级工作流系统典型方案
11.4.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11.4.2 产品级工作流管理系统典型方案
11.5 集成协作环境的典型应用
11.5.1 集成协作环境概述
11.5.2 案例分析(ABC公司的基于IBM Loms的解决方案)
复习思考题
第12章 服务科学典型应用
12.1 服务科学在政府中的应用
12.1.1 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共享及城市管理
12.1.2 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形成
12.2 服务科学在卫生保健业中的应用
12.2.1 公共卫生服务业的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
12.2.2 医院建立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平台
12.3 服务科学在媒体业中的应用
12.3.1 媒体业中的信息管理
12.3.2 广电行业的“内容数字化”
12.4 服务科学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
12.4.1 中国银行服务系统信息化发展情况
12.4.2 信息化助力中国保险业发展
12.5 服务科学在专业服务业中的应用
12.5.1 网格计算在大学中的应用
12.5.2 图书馆数字化进程
12.6 服务科学在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
12.6.1 零售服务业应随需应变
12.6.2 海运信息化程度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序言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信息技术对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作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一直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就信息化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在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所具有的知识密集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将成为国家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培养符合中国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紧迫需求,成为我国应对当前严峻经济形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在信息时代参与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2006年5月,我国公布《2006-20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国家信息化推进的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一直致力于通过讲座、论坛、出版等各种方式推动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2007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了“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共同推动“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的组织编写工作。编写该系列丛书的目的,是力图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和需求,针对国家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有效梳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通过高校教师、信息化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充实我国信息化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进一步完善我国信息化教学的框架体系,提高我国信息化图书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毫无疑问,从国家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国家的信息化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加强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 插图:

不论是广义的服务,还是狭义的服务,概括而言,服务产品都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1)无形性:各种涉及商品与服务区别的著作都经常会提及服务的无形性。商品可以被看到、触摸到、迟早会被使用或消费。而服务则不同,服务的特质及组成元素往往是无形的,我们不能真正触摸医生的医疗检查、银行里的金融交易、超市里货物的购买或教室里教师的讲课。商品被制造,而服务被执行,它是一种消费者不能随身带回家的举动或行为,消费者能带走的仅仅是服务带来的影响。当消费者去看电影时,虽然并不能把享受到的服务带走,但却从看电影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同时性:服务的第二个普遍特性就是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商品先被生产,再被消费;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无法清晰的分开,服务是在生产的同时被消费。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两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例如,当参加讲座时,学生一边听讲座一边学习,在听讲授者作讲座的同时消费这项服务;飞行员在驾驶飞机的同时,运输了乘客;电影上演时,观众在观看等。服务的这种特性表明,顾客只有而且必须加入到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最终消费到服务产品。
(3)不可储存性:由于服务交付过程中顾客亲自到场或参与,服务活动的生产能力被认为是不可储存的。那些不能立即得到应用的服务能力无法在闲置的时候储存,以备将来使用。例如,火车上的空座就不能累积和储存起来,在春节这样的需求高峰期得到使用。同样,避暑胜地在冬天淡季期间空余的客房也不能积存起来,在5月和8月这样的高峰期使用。而那些想在周五或周六晚上到一个生意好的餐馆就餐的顾客,也决不可能回到周一早上去,尽管那时饭店的服务能力比较充裕。
(4)缺乏所有权:缺乏所有权是指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任何东西的所有权转移。既然服务是无形的又不可储存,服务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拥有服务,服务传递过程不涉及所有权的转移,而商品交付过程会涉及所有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