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内部的时空

2010-02-01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63389490/9787563389490 ·条形码:9787563389490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内部的时空 去商家看看
内部的时空 去商家看看

 内部的时空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63389490/9787563389490
·条形码:97875633894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内部的时空》系作者多年写作的结集。内容分“内部的时空”、“历史的重量”、“伦理学的沖突”和“文学之外的眼睛”四个方面,在非学科的意义上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既有基于切身体验的对生、死、时间与永恒等的“玄思”,也有与此玄思相关的对现实的介入。这种“介入”通常不是针对时代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间题,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处,发现政治学的端绪和伦理学的冲突。即便偶尔涉及所谓重大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等,也通常能够落脚于一个具体的、被经验着的位置上。作者敏感于对悖论的表达,文风亦深沉而细膩。
作者简介 张宁,山东菏泽人,1960年生于广西南宁,成长于河南商丘.现居广州,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博士学位,并长期供职于郑州大学。曾出版批评文集《生活的发现》、专著《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等。
编辑推荐 在《内部的时空》中,作者一再地在批评话语中援引个人的记忆与经验,使理论问题与必要的自省结合起来。
目录
序:用批评讲述的“自传
第一辑 内部的时空
现代传统、公众期待与文学的内部秩序
内部的“全球化”——一种难以表达的隐痛
我们的“现代”和“现在”——被抓住的和被放逐的
“底层”与“纯文学”——两个不相关事物的相关性
一个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汤姆林森的地方性
令人迷惑的“先锋
“文学死了”的背后
混合的游戏

第二辑 历史的重量
草丛中那低矮的墓碑
被偷回的时间
这个日子、这个事件与我们
永远的剧场诗人
火的余烬,或绝望中的希望
走出弥达斯逻辑
“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
一件陈年旧事与两种民族主义

第三辑 伦理学的冲突
意识到悖谬和仅仅体现悖谬——2000年的自述
“错位”的故事
胜利者也不享有豁免权
责任感的秘密
被遗忘的团结,或者觉醒——也谈“长江《读书》奖”风波
不带伤的黎明还没有到来
看不见的痼疾——日常生活分析四则
那使你坐卧不宁的良知的触角
别愤怒,也别“主义”,只体味情境——“范跑跑事件”的三个悖论
看得见的“相互自律
当你放弃固执时就会遭到误解

第四辑 文学之外的眼睛
“撒谎者”的故事
童话里的笑声
对死亡的咒语与永生性渴求
爱的悖论
金钱的非金钱性
“阉割情结”的文化意义
罪者或有限者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
已经晚了,在迷路之前
改写与再生
日常生活中的极乐岛
跋:有限者的探索
……
序言 透过这些主题纷繁的文章,可以感受到一种可贵的理论与批评意识的诚实。张宁一直在寻求一个说话人的此时此地,这个位置既是被社会历史所给定的,又是批评家在理论话语中自觉构建的语境。他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表现出对我们的生活世界与理论话语之间的“错位”的关注,即对我们的此时此地与我们操持的理论话语关系的考察。传播媒介加大加快了信息散播,也加速了理论的旅行。一种常常是产生自西方的理论在旅行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或我们上一时代的权威理论沿袭至今时,这种理论就发生了语境与问题的转移,理论的经验语境变得不饱和了,理论与经验发生了错位,有时连问题与批评对象也变得不真实了。张宁不满于知识的纯粹复制与传播,持续地寻求着理论话语在我们自身的经验语境中可资借鉴的意义,或恢复理论的文化与社会批评功能。
因此,他在关于“全球化”的命题之下发现了“内部的全球化”这样的易于被忽略的一些问题。全球化理论对于张宁来说首先意味着一种观察自身视野范围内的复杂事务的一种方式,理论对他来说不是纯然的知识或谈资,而是一种敏感性,对貌似合法化了的不公正、对沉默的大多数所饱受屈辱的敏锐感知。他意识到,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剥夺、支配)与文化(霸权)及其制度性的不平等(比如受教育的权利)被掩饰在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共同体内部,以至于竟然不能发现、不能表述某些区域与阶层的贫困也是制度性的安排这一问题。
文摘 这位乡绅临终仍在关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永生性。他要通过自己某些品性(如节俭)的流传,使自己在生物性质毁灭以后,某种生命依然活在世上。那两根固执地伸出的指头,意在阻止他与这个世界的彻底割断。他点一点头,满意地把手垂下,睡去了,等待着醒来看到灯盏里依然是一茎灯草,而不是两茎或更多。
生物学模式是农业社会各文化中的主要永生性模式。依靠传宗接代、血脉流传,依靠以财产继承为显象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和品性质素的传递,必有一死的人仿佛可以永恒地活在这个世上。这就是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经久不息地流传于中国传统社会之隐秘的心理动因。这一情形至今还保留在中国广大的乡村里。这不只是观念陈旧与否的问题,还是牵涉着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大事。倘若理性可以照亮人的隐秘的心理,它就得同时赋予文化以另一种有效的永生性模式,以使无法摆脱文化而生存的人们获得某种宗教般的慰藉。我有一位世代居住在北方乡村的表兄,在妻子生了第四个女儿后,仍然不顾高额罚款和扒房牵牛的威胁,坚持要生一个儿子。他说出来的理由似乎并无说服力:“如果没有个儿子,我死丁谁继承我的家产?”而他的家产不过是几乎家徒四壁的一座破房子。显然,他想让继承的是自己的被文化规定流传的血脉,这种规定是武断的,但也是有效的,它意味着一个人在他的社会共同体中是否能被接受,而接受与否又取决于按照文化规定是否能够获得永生性。“绝户”和“断子绝孙”(即非永生陸)作为咒语至今仍广泛存在于中国的乡村语言中。
尽管生物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国广大的乡村里,但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所包含的文化模式却是与之根本有别的。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革命描述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努力过程,但也可以描述为人的永生性模式的转变过程。未来的神圣性和走向未来的必然性,可以使一个来自乡村的小伙子一下子摆脱各种旧的关系和传统文化模式中的各种要义,变得热情而激动,自信而坚定。它也持续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其最典型的表现体现在“牺牲”这一价值中。如果说西谚“战壕里没有无神论者”体现了一种普遍的状况,那么监狱里的审讯、拷打、孤独和死亡威胁则最容易把一个人带向他自己,带向一种如果不是具体的恐惧、也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存在性恐惧。但我们已经看到,同样是经历“二战”,我们基本上没有萨特式的从监狱里凸现出来的那种存在性的荒谬经验。我们有的是面对死亡的坚定和明晰,是一种令人激动而不是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