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

2010-02-01 
基本信息·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11342316/9787811342314 ·条形码:9787811342314 ·版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 去商家看看

 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


基本信息·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11342316/9787811342314
·条形码:97878113423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京物资学院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什么是小品文?在我国文学史中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真正的小品文?小品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难以回答的。但若较起真儿来,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存在着很多千差万别的答案。我们究竟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答案呢?哪一个答案更接近小品文的真实发展状况呢?这都是很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问题。
由于小品文这一文体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它的解读,各朝各代,各个大家各有所说。20世纪30年代我国文坛就小品文曾有过一番激烈的论战。论战结果是对小品文的实质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即它是文学的,必须具有艺术感染力,而这种艺术感染力就来自作品的现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
什么是小品文有了答案,但对于小品文的很多其他问题还存有很多不同看法。尤其是小品文到底出现在何时,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应该从“六朝小品”算起,有人则认为诸子散文中已有小品文出现,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真正的小品文应该从明朝开始算起。这些观点由不同学者提出,也都有着相当的事理支持,不好妄加判断是非。虽然我们也同意诸子百家的作品中有不少精美的片段出现,但那毕竟是集结成册的作品,单独抽出就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若说六朝时小品文才开始出现,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因为,我们今天可以读到的六朝小品文已是相当丰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了高峰。因此,《中国古代小品文赏析》把小品文的萌芽定位在了战国时期,我们有那时的作品为证,书中选取的屈原、宋玉的作品,已经初步具备了小品文的特点。周作人曾指出:“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刚巧,在“战国”末期,一些作家开始了有意识无意识的小品文创作,也正符合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规律。
目录
第一章 小品文概说
一、小品文的概念
二、小品文的特点
三、小品文何时出现

第二章 小品文的孕育萌芽与初期发展
一、小品文的最初发展
二、小品文孕育时期的作家、作品
三、两汉时期的作家、作品

第三章 小品文的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品文发展状况
三、成熟时期的准备——魏晋时期的作家、作品
四、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

第四章 小品文的扩展期——唐宋时期的小品文
一、小品文发展进入扩展期
二、唐朝的小品文作品
三、宋朝的小品文作品

第五章 小品文发展的繁盛期
一、元代小品文的发展概况
二、小品文发展繁盛期的出现
三、明代小品文作品赏析
四、清代小品文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如今人们对“小品”一词太熟悉了,这要感谢各种晚会上那种命名为小品的表演节目。其实许多艺术门类都有小品,如戏曲小品、绘画小品、雕塑小品、园林小品等等,这些名称大约是套用散文小品,即小品文而来,因为小品文定名很早,明代不少作家便直接将其文集称为小品,如朱国桢的《涌幢小品》,陈眉公的《晚香堂小品》,陆云龙更选有《皇明十六家小品》。各类艺术小品都有研究的必要,而研究小品文则应视为一个基础。
20世纪30年代,对小品文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鲁迅、茅盾、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等许多名作家纷纷发表文章,对小品文的概念、特点、创作手法、作用等各抒己见,并引起了激烈争论。但这次讨论仅限于现代小品文。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小品文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有关古代笔记小品、简牍小品、游记小品、晚明小品等一类专著。可惜好景不长,也没产生多大影响,这阵风就渐渐弱化,很快便消失了。
我对小品文似乎情有独钟,把它比于诗歌中的绝句,短小精悍,又极富文采,便于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其中意蕴,是很好的享受。事有机缘,“四人帮”垮台之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劫后余生的施蛰存先生也复出了,为江西人民出版社策划一套丛书——百花洲文库,函约我的老师陈迩冬先生为其编注一册《东坡小品》。是时历经磨难的陈迩冬先生百病缠身,行动维艰,写的字都难以辨认,我作为他的助手,便来协助编写,在时间紧迫,手头资料有限的情况下,仓促完成的《东坡小品》自然疏漏很多,却也列入百花洲文库第一辑中出版了。后来我编了一本《南北朝小品》,收入百花洲文库第四辑中,施蛰存先生还曾嘱编一本《宋人题跋》,因有别的任务而未完成,颇为遗憾。
文摘 第一章 小品文概说
一、小品文的概念
什么是小品文?回答起来真难。先看看权威性的定义——
1999年版《辞海》说:“散文的一种,具有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于一体,篇幅短小,或浅或深,活泼生动的特点。”《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说:“散文品种之一。‘小品’一词在中国始于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后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只求有个笼统的模糊印象,这种说法未尝不可。但不能深究,一深究问题就出来了。譬如说,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似乎绝对正确,但散文本身即因时代的不同,所赋予的内涵并不一样,有广义、次广义、狭义之分,小品文究竟属哪层概念的散文,含混不清了。又譬如说,小品文“统称”那些“杂记随笔文字”,而事实上人们又不把所有的“杂记随笔”都视为小品文,难以“统”起来。叶圣陶在《关于小品文》中说:“小品实在指说着某一种文体。怎样的一种文体呢?要像下定义一般叙述出来是不容易的。”因此,借助辞书来解决什么是小品文,并不能得到很满意的答复。
从文体论的角度看,小品文不是单一的文体,而是一种横向综合的类型文体。故将小品文与随笔、杂文、游记、传记等等并列起来、等同起来,都是不妥的,这样既缩小了小品文的范围,又模糊了与其他文体的界限。小品文包容着诸多文体,但只是部分;或者说小品文隐身于诸多文体之中,而它自身竟难以独立。这或许就是小品文难以定义的原因。
后记 中国古代小品文经历了三个繁荣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最生动、最活泼的纯文学散文样式,使得很多作家都不禁对小品文情有独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小品文不仅带给了我们文学创作美的享受,同时还具有它的社会功能。让我们来读一下清人廖燕的《选古文小品序》,看看古人是如何评价小品文的:
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矣。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已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任何文体都有其优点,又有其局限,小品文也不例外。但相对而言,小品文的优点非常之多,局限性却很少。何况“越接近小品文的越是文学。”小品文作为文学的精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们在本书中对小品文的发展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让我们对小品文有个整体的把握。更多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对小品文产生更感性的认识,更好地领会中华文化中这一笔宝贵的财富。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