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社科 >

一言难尽话民生

2010-01-30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090/9787535563095 ·条形码:978753556309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一言难尽话民生 去商家看看
一言难尽话民生 去商家看看

 一言难尽话民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35563090/9787535563095
·条形码:97875355630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书屋文丛

内容简介 《一言难尽话民生》内容简介:保增长、保民生作为当代中国的关键词,充斥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和会议中。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尚未过去的时候,保民生就显得格外沉重和紧迫。民生问题包罗万象,单是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就令政府犯难、令民众心焦。民生与民权息息相关,解决民生的根本之道当在落实民权吧。
编辑推荐 《一言难尽话民生》:书屋文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改善民生的关键在公平
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
改革的而立之年
“敢为天下先”引发的一点思考
新阶层与社会转型

第二章 大学教育纵横谈
对大学教授自主性的拷问
大学“扩招”:失败的尝试
大学教育使人民贫困
高校收费政策不宜大动
高校本科评估,谁的盛宴?

第三章 税收与公共财政
写给中国的纳税人
也谈税收
税收“三性”再认识
预算的人民性
“物权法”呼唤公共财政

第四章 中国经济的过去与未来
正视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
白领的社会经济学
南堡油田如何影响中国中长期石油战略
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机制

第五章 二元社会与三农问题
城乡二元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三农问题与民粹派
现代困惑与乡村悲情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台湾农村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
序言 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作为当下中国的关键词,充斥在各种各样的媒体和会议中。尤其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尚未过去的情况下,民生问题便显得格外沉重和迫切,单是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就令政府犯难,让民众心焦。
《书屋》杂志历来注重弘扬理性和良知,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现实关怀。许多作者读书不忘阅世,作文贴近实际,多年来向读者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探讨民生话题的学术随笔。比如对于公众关心的大学教育问题,《书屋》曾推出专栏,就大学扩招的影响及后果进行反思。论者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的大学扩招是必要的,但那种“大跃进”式的扩招则是失败的尝试。它不仅导致大学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而且给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据乐观的估计,现在每年毕业的六百多万大学生中,约有百分之六十多的人实现了就业,而剩下的则大多沦为依赖父母养活的“啃老族”。许多家庭投入数万元培养一个大学生,但毕业后即面临失业,久而久之将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又比如,对于税收和财政问题,许多学者呼吁在税收的宣传、征收和运用上,应充分体现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以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纳税人有照章纳税的义务,但同时也有对税收运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中国屡见不鲜的偷逃税款的现象不单是个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它反映了政府与纳税人在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的不对称。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人,以享受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为前提,以依从宪法而制定的税收法律为依据,履行纳税义务,以便国家具备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税收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为了确保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行政就必须确立“公共财政”的概念和信息公开的制度。过去那种笼统的预算和决算难以避免暗箱操作和铺张浪费的嫌疑,只有让每一笔钱花得明明白白,而且富有效率,纳税人才会最终满意政府的行政。税收看似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却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培养公民意识和公仆意识,首先得从厘清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做起。
再比如“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面貌都有所改善,但城乡差别却在逐步扩大。现代化的都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让人看上去恍如隔世。论者以为,乡村的衰败特别是乡村文化的虚化,是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主体的国家,应当探索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在新世纪,中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乡村的时代,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仅要落到实处,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文摘 戴维·米勒曾经把“机会平等”的实质界定为“应得(Desert)”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你付出的可控性努力越多,你分得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而中国广泛存在的非法暴富现象是对“应得”原则的严重挑战。美林集团《2004年全球财富报告》表明,截止2003年底,中国内地富豪总数达二十三点六万人,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百万富翁聚集地。这二十三点六万人拥有金融资产九千六百九十九亿美元,直逼中国一点四万亿美元的GDP。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所拥有的人均四百一十万美元资产,其获取时间不过二十几年。据商务部一份调查报告,中国外逃官员数量大约为四千人,携走资金约五百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四千一百多亿元,摊在十三亿中国人身上人均达三百一十五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指出:中国富豪们的发迹史几乎冲毁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应得之物”的信心,造成了广泛的相对剥夺感。
退一万步说,就算中国社会人人都是机会均等的,而且富人财富的获得也具备正当性,这个社会算不算公平呢?这就涉及世界银行提出的第二条原则:“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作为这条原则的具体化,世界银行提出,首先社会中不能有绝对贫困,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与受教育权”;其次,社会中不能出现过度财富分化,否则可能导致公民共同体分裂。而从这两条检讨,当下中国都存在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从保障基本需要看,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网基本被摧毁,一些本应该由政府负责的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改成由老百姓个人承担,使得大量游离于社会安全网之外的老百姓的基本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尽管因看不起病而等死,以及因缴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的现象并不普遍,但只要存在,即使是少数,也会因其涉及基本人权以及因怀疑政府丧失了基本的救助功能而使穷人普遍怀有绝望感,这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财富分化角度看,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在2005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按基尼系数从低到高排序,中国在一百二十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到第八十五位,已经与后面三十五个社会分化非常严重的国家的水平相接近;报告指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过去二十七年间扩大了百分之四十。因此,报告结论认为,中国制度转型造成的贫富鸿沟在世界上是十分惊人的,所以,这样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一边是矿工明知危险仍然抱着“炸死比饿死强”的心态下矿,而另一边是黑心煤老板在北京车展会上叫嚣:“信不信连车模小姐一起买走!”
其实,中国当下最大的社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