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之
词的形成
---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十一
傅录安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是一种精美语言艺术。因此并不为民众所熟悉。而词以其独特的节奏与雅俗共赏的语言,在形成初期就受到了文人的喜爱。加上她可以吟唱而传播更快,更广。
这期相约,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学习词的一些知识和内容。
一、
词的名称: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的、律化了的长短句,又有固定字数的诗,是在曲的指导下填写而成的。因为它是在诗的基础上变化而来,故被称为“诗余”;又因为它与诗相比,句子长短不一,也叫做“长短句”。
二、
词的产生与发展:
词大致产生在唐代初期,无定论。在敦煌古籍中首次出现了一些词作品,多是反映离别相思、妇女命运、商人渔父等方面的内容,在形式上、声律上以及字数上都和后来的词牌有出入。这被视作是词的雏形,尚未成熟。
到了唐代中期以及五代时期,是词发展成熟的时期,这时产生了一批词人,词的创作形式也逐日形成。
(一)
词在形成初期,仍是以大文人为主来创作,用于宴会宫廷上配乐使用,所以内容上以男女情爱为主,婉转之余却格调不高。
一直到了中晚唐乃至五代时,由温庭筠、韦庄、李煜等人的出现,使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标志着词这一艺术形式的成熟。
望江南
温庭筠 译文
梳洗罢, 梳洗好了之后,
独倚望江楼。 独个儿靠在望江楼的窗前。
过尽千帆皆不是, 一条条船过去了,也没有见到他,
斜晖脉脉水悠悠, 斜阳含情脉脉,水仍涓涓流淌,
肠断白蘋【ping苹】州。愁肠欲断在这白蘋州。
这首词以主人公(思念亲人的妇人)在望江楼盼望归人的心情为主线,一个“望”字,贯穿全词。早上起来,匆匆地梳洗之后,就坐在了窗口张望。一条条的船来来往往,却始终不见想见的那个人。失望的情绪越来越浓,就这样盼了一天又一天,从早上盼到了傍晚,夕阳的余辉洒满了江面,水悠悠,情忧忧,不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吗?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刻画了一位思妇的形象。同样,在他的《菩萨蛮》中,“小山重叠金明来,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也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妇人形象:朝日初生,透过窗户照在了屏风上,那雕绘的重峦叠嶂明暗交错,可有一女子,双鬓盖在了两腮旁,睁着眼睛赖在床上。过了很长时间,只见她懒散地起身,慢悠悠地胡乱画了一下秀眉,又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毫无情绪。为什么呢?没有一句说明,却让读者在想象中体会到了这位女子无聊的心绪。
浣 溪 沙
韦庄
译文
夜夜相思更漏残, 夜夜相思思绵绵,漏断更残。(漏
伤心明月凭栏干, 与更都是古代计时用的工具),
想君思我锦衾寒。 望明月倚栏干更是伤心欲绝。想
咫尺画堂深似海, 你啊想你,从来就没暖热过锦被。
忆来唯把旧书看, 画堂近在咫尺却又似隔着千山万
几时携手入长安? 水,想你的时候只能看看那些陈
旧的书信。何时你才能归来,携子之手共赴长安呀。
如果说温庭筠和韦庄在词的形式上做出了贡献,就是在词的色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婉约奢靡之气仍在,也是后人对词的污垢之所在。而李煜则从内容上与词风方面对后世词的发展拓展了道路。
李煜就是历史上的李后主,是皇帝。975年宋灭南唐,李煜被囚。他前期是风流皇帝,当然以情爱和宫廷生活为主。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宫廷里的宴会即将开始,舞女们穿戴整齐,明艳照人,鱼贯而入。既写出了宫女花团锦簇、婆娑妖娆。又预示了歌舞的美妙精彩。乐工们也是尽自己所能,吹到极致,乐声上扬,飘荡于水云之间;到处萦绕着美妙的音乐和欢乐的气氛。(这里要强调一下,这里“霓裳”指《霓裳羽衣曲》,据说李煜与昭惠皇后都精通音律。)香器焚烧起名贵的香屑,氤氲香气随风飘来,酣饮醉人,又是欢乐中的陶醉,醉中忘形。回去时干脆别点蜡烛了,清风、月夜、树木花草中,只听那清脆的马蹄声,又是一番情景。
可是,这种美好的生活随着国家的灭亡,自己也做了阶下囚。亡国之恨,就成为了他煜的核心内容。
虞美人 译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才是个尽头啊?
往事知多少。 你们勾起了多少往日辛酸事!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觉间小楼上春风又到,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明月中,不忍回首去看那故国的旧容颜。
雕栏玉砌应犹在, 想那宫廷中的雕栏玉阶都还在吧,
只是朱颜改。 只可惜我已失去了红颜。
问君能有几多愁, 试问您究竟有多少的愁和苦呢?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如那一江滔滔东流的春水呀。
春花,多么美好的事物啊,可是却没有给他带来欣慰与快乐,反而让他想到了秋月,勾起了伤心事。春天来了,皎洁的月光下却不忍去看一看,因为那是已经失去了的江山。山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可已经是物是人非了。一个亡
李煜从单一的思妇而向更多情感表达以及志向理想的内容上拓展,丰富了内容,也丰富了情感,对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之后,词在形式、内容、格律、韵律方面都走向了成熟,也真正使词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那一颗灿烂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