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的学习心得
以前总爱把不能够深入开展口语交际的困惑归结于教材,埋怨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材料不切合我们农村的实际,不好开展,也曾埋怨孩子们不善表达,对我所提供的口语交际材料总是三言两语就完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对于这一块儿的教学也唯有教给孩子们一些答题技巧,比如学会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说话得体、清楚、有条理、有中心,争取在抽测考试的时候不失分就是万事大吉了。但是通过最近的学习,让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认识。
以我现在任教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9单元的口语交际”为例,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收获。教材要求“小组讨论,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怎样帮助他?”这本是一节非常好口语交际材料,而我在实际的教学时因为准备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和设计,让它流于了形式。口语交际是口语的交际,而非“书面语”的交际。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单向的口头作文课,以为只要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在听在说就OK了。事实上这样做事错误的,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口语交际材料。再次设计教学时,心里要明确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明白这一点,然后正确把握本次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次口语交际的目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表达中明白朋友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恰当适时的帮助。所以做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能够依托口语交际材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空间,还是以此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白,建构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请求帮助的人得讲清楚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能够给予帮助的人愿意帮助吗,怎样帮助,这样的交流是在互动中完成的。并在接下来的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课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口语交际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但不是学生之间的传话筒,事实很多教师就是这样来做的,老师总是不自觉地把双边关系变成多边关系,一切交际的因素
还有教师本身也要提升口语交际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主要表现在:1.挖掘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因素。2.创造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常规做法。常规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保障。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方法的传授和技巧的点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做支撑。可是,每学期仅有的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大班教学的几十个学生来说,确实是捉襟见肘。现实状况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不到充分的练习,大多数学生在课上得不到当众表达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在整个小学六年期间,在语文课上发言(包括回答提问和当众发言)的次数只是屈指可数的话,很难想象这个孩子会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些班级常规,持之以恒地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最后教师还要关注口语交际全人发展的因素。首先是心里因素。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情况:学生在日常状态的口语交际十分自如,但是一到正式场合,就变得脸红、害羞、浑身不自在,怕说错或说得不好被别人笑,不爱发言也不爱主动交往。如果学生不敢表达,就不可能表达得好。只有学生敢表达了,才有可能逐步会表达、善表达。因此,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口语交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当众表达的勇气。我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引导学生敢于当众表达作为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突破口,首先帮助学生闯过敢于表达的“心理关”。如借助道具表达,以小组为单位当中表达,从当众朗读起步,转变评价的角度等方法。其次是交际中的人文因素。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伴随着思想的成熟、认识能力的提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提倡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独立见解,而不止于仿说、复述。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形成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周围人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技巧。
其实,对于口语交际的训练,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