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是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7月3日,我有幸和学校26名党员干部一起踏上了西柏坡这片圣洁的土地,去寻觅革命先辈的足迹,了解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接受革命传统的再教育。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 那里风光秀丽,水土肥美。因为俱备兵家之“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西柏坡的“天时”(石家庄已解放,无近敌威胁,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一片),“地利”(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和(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正遂领袖的心意。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年代。如果不是建国前那几位伟人在此居住,很难想象这个地方会举世瞩目。中共中央旧址院内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等17处。毛泽东推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刘少奇在土地革命期间用的浆篓子、油灯碗、粗瓷碗——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都刻记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革命将士和老区人民的感人事迹,都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简陋的小平房里陈列着当年伟人们工作、生活用具。油漆斑驳的办公桌,老式的电话机、马灯、陈旧的椅子、沙发,还有那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充分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的艰苦岁月,讴歌了他们为新中国成立而建树的丰功伟绩。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设在中央大院中央机关自己盖的职工食堂,南半部为会场,北半部为服务处,会场正面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党旗。整个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我们坐在会场里,聆听了当时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他在会上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正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也就是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
会后,我们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又重温了入党誓词。
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把“两个务必”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牢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教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敢于创造”。立足本职,不断进取,把自己的一切长处都发挥出来,投入到四化建设中,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充满坎坷和崎岖,不论顺境和逆境,这种动力一定会促进我阔步向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