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慢 慢 来
——和女儿一起读《青铜葵花》(一)
我一边坐在快餐店等女儿下课,一边看完了曹文轩写的纯美小说《青铜葵花》,不禁泪流满面,全然不顾周围人用惊异的眼神看着我。这本书已看过三遍了,书中的故事,纯真的情,每一次都激荡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读给六年级的学生听,和他们讨论,一起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悟生命的痛与美。我忽想:不知读给快9岁的女儿听了,能打动这个爱读杨红樱写的《马小跳系列》的小丫头吗?整日里不知愁滋味的她会不会领悟呢?我决定试一试。
下了课,女儿直喊饿。也难怪,放了学,就赶到城西上奥数课,快8点了还没吃晚饭呢。我们又进了刚才我看书的那家快餐店。看女儿狼吞虎咽吃着汉堡,我又想起了那曾饥饿的青铜葵花,那饱受生活命运折磨的一家人。
“宝贝儿,妈妈现在读本书给你听好吗?”我轻声问。“在这里?”女儿睁大了眼睛。我总是在睡前读故事给她,她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时读故事。我点点头。开始介绍作者和故事的大概内容。这是我们读书的惯例,我想让女儿记住的不仅是精彩的故事,还要了解写故事的人和他们其他的好作品。伴着快餐店里轻柔的音乐,我绘声绘色地读起来。边读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女儿的反应。一开始书中用了许多笔墨来写景,女儿只顾低头啃鸡腿。当我读到寂寞的葵花和小虫、花说话时,女儿突然说:“妈妈,你的《青年文摘》里有这个故事。”“是的,那只是节选了一小段,精彩的在后面呢。”我暗自高兴,原来小丫头还记得我曾经读过这一部分。“快读呀,妈妈!”女儿催促我。看来她还有兴趣听,没有被大量写景的部分吓住。
葵花整天坐在大河边看风景。曹文轩笔下的景美到了极致,把葵花的孤独也衬托到了极致。读到这里,我问女儿:“如果你是葵花,你会怎么想?”女儿想也不想,张口说:“那多好呀!我可以在河边玩个痛快,也不用写作业了。”我心里一怔,这个城市的小学生,她烦恼的是学习任务太重了,不能在大自然中玩个痛快。真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呀!“妈妈,你不要停下来问我问题,好好读书。”女儿抗议。看来还不到讨论的火候,先吸引住她再说。
我又接着读下去,当读到葵花发现了小船的缆绳掉落水中,嘎鱼出现时,女儿已经不再吃东西了,而是全神贯注地看着我说:“一定是青铜,这个男孩一定是青铜,他来救葵花了。”我不搭腔,继续往下读。“是嘎鱼,他怎么这样坏!”女儿又失望又气愤,“妈妈,那青铜怎么还不出现?”好,小家伙的兴趣上来了。“会出现的。现在,你来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停下问她,心里担心她又拒绝回答。“肯定是青铜救她了,他们成了好朋友,住在一起玩。后来葵花的爸爸把葵花接回城市了。”女儿自信地说。我摇了摇头:“前面猜对了,后来不是爸爸接葵花的,是别人。”“不是爸爸?那是谁?葵花的爸爸不是孤儿吗?除了爸爸还会有谁来接葵花?”不用我问,女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我合上书:“我女儿真棒!会给自己提问题了,这说明你会思考了。答案就在书中,我们回家吧,回家再读。”
给女儿读内涵这么深的书,得慢慢来才行,不能操之过急,把她吓跑了,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关键时刻停止,把她的胃口吊起来。此外,这么优美的文章,也一定美美地读,用声音创设美的情景,引领她感受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