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背后的思考
前几天,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了周口地区商水县一所农村小学的校园凶杀案,一名年仅13岁的五年级孩子竟然将匕首刺向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导致这个年仅12岁的孩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看着花儿一样的生命就此凋谢,听着孩子家长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心情无比沉重,眼泪在自己的眼眶周围不停地打转,这么小的孩子,这么年轻的生命,无论是对于杀人者还是遇害者,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感到无比的痛惜。
最近几年,各级各类媒体关于校园暴力的报道日益增多,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对自己的同窗拳打脚踢;或者从社会上找人对自己的同学肆意报复,或者将刺刀对准自己的同学;或者将性侵犯的魔爪伸向了那些花季女孩。然而,在这些校园暴力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害的孩子大部分都归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各级各类部门也出台了许多的办法,有的学校还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找代理妈妈,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对于全国2000多万留守儿童来说,这些措施无异于杯水车薪。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仍然由爷爷奶奶照管,这些老年人也许能够让他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对于孩子的心里世界却无法触及,对于孩子的精神层面更是无暇顾及。于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和疏通,心理负担越来越大,于是,他们当中一些男孩子便开始沉迷于网吧,在网络游戏中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便开始拉帮结派,通过群体释放自己的压力;通过打架斗殴来表现自己那可怜的自尊;一些女孩子变成了一些不法之徒垂涎的对象,花季少女被性侵犯的事例越来越多,很多女孩子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对于将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级各类行政部门联合行动起来,才能够有效解决。但是,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面对自己身边一个个可怜的留守儿童,我们绝不能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对他们视而不见,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置之不理。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给一些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定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讲座,使他们及时明白自己的身体变化;可以多对这些孩子进行家访,让他们的爷爷奶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可以给这些孩子定期举行联欢,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可以让他们给自己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信,倾诉他们的相思之苦;还可以把这些孩子请到教师的家里,让教师充当他们的临时爸爸或代理妈妈。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真情融化留守儿童心里的坚冰;用我们的大手牵起留守儿童的小手;用我们的行动描绘出留守儿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