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灯
——读《心中那盏灯》后感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中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题记。
今天,我和三、3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马德的文章《心中那盏灯》。作者马德,河北人,《读者》签约作家。
《心中那盏灯》写了“我”八岁那年的春节,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透亮的灯笼。父亲就忍着寒冷为“我”做了一个冰灯,这盏冰灯虽然化了,但“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它。
学习这篇文章,浓浓的父爱,亮亮的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打动了我,父爱如灯。
一个被贫穷困扰的父亲,他能给儿子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默默无闻的父亲对儿子的爱吧。
父爱是简单的一个字——“行!”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第一段中两次出现了父亲的话:“行!”
第一次,儿子在八岁那年春节,执意要父亲给他做一个灯笼,父亲说:“行!”。简单的一个字,看出父亲说话十分干脆,他满足儿子的愿望时,毫不迟疑。
第二次,儿子提出要求,灯笼必须是透亮的。其实,儿子想要有玻璃罩的那种,儿子深知自家贫穷,父亲没钱买玻璃,但是幼小的“我”还是想要一个透亮的,在春节时提着它走街串巷熬年夜,在小伙伴面前晒一晒自己的灯笼是不是最漂亮。作为父亲,深知儿子的要求不好完成,仍然是一个字“行!”,父亲满足儿子愿望毫无迟疑之状和殷殷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简单的一个字——“行!”,深深的父爱,留在我的脑海。都说父爱如山,在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简单的父爱里却隐藏着不简单。
父爱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儿子想要透亮的灯笼,父亲没钱卖玻璃,又要满足儿子的愿望。头天晚上,他冻了一块冰,年三十,他早早起床,忍着寒冷做冰灯。文中有这样的动作描写“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边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像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从“托着”“ 打磨”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父亲打磨冰时的用心和在意。“擦”“ 捂”写出了父亲打磨时所忍受的寒冷,也说明父亲为了给“我”做灯笼宁愿受冻,父爱已跃然纸上。后来,“我”两次问父亲:“爹,你干啥呢?”父亲所答非所问,还叮嘱儿子:“天还早呢,再睡一会儿吧。”作为读者,我真想问问父亲:“难道您不需要休息吗?”可是,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第二次回答:“我也想给你做个玻璃灯笼,可哪有玻璃呢?后来我就寻思着给你做一个冰灯吧。这不,冰冻了一晚上,我正给你做着呢!”尽管家里没钱,但是父亲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儿子的愿望。接下来,父亲继续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当“我”关心父亲,希望父亲到被子里取暖时,父亲急忙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这些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明父亲冷却说不冷,惦记的仍是孩子的冷暖,这就是父爱。
接着,作者写道:听了父亲的话,看着他那冻得发红的双手,豆大的泪珠从我的眼里滚了出来。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读到这里,我的泪水也禁不住流了下来,读书的声音哽咽了,我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
耳听父亲关心的话语,看着父亲冻红的双手,身感父亲冰凉的手,从听、看、感三方面写出了儿子的感动,表现了父子的情深。
课文最后告诉我们,那年春节“我”提着父亲做的灯笼和小伙伴们玩儿的很痛快。没过几天,虽然冰灯化了,但是,“我”的心里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那盏冰灯给“我”留下了永远的回忆,因为父爱如灯,温暖而光明。
2014-4-20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