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字经”读书沙龙纪实
濮阳市昆吾小学三语办
主持人:刘青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昆吾小学三年级读书沙龙现场!
读书带给我们最隽永的乐趣,最恒久的动力;读书带给我们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慰籍。今天我们相聚这里,一起交流、分享,感受阅读的快乐,分享在读书中生命拔节的喜悦!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开始了蒙学诵读工程,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成为我们学校为各年级推荐的首选读物。三年级学生诵读的是三字经。既然要求学生背诵,做为老师,我们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对三字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解读,所以,我们年级组就把同读《三字经》做为和诸位同仁交流分享的内容。选这样一个话题是否太过熟悉和老套呢?请听苏利勤同大家交流《熟悉而陌生的三字经》。
苏利勤:熟悉而陌生的三字经
《三字经》共1000多字,自南宋问世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里,《三字经》可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有谁会承认自己不知道《三字经》呢?有谁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呢?然而,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呢?传统的《三字经》总字数千余字,三字一句,句子也无非三四百句。但是,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知道紧接下去的两句“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数,也许马上就要打个大大的折扣了;可以随口诵出接下来的“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人,大概就更少了。同时,我们心里却都明了,对三字经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了。可以说《三字经》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自以为熟悉其实非常陌生的一部书。对这部传统的童蒙读物谈不上有准确彻底地理解和把握。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为“三百千”。唯独三字经称得上是“经”。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读的呢?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经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教育史上,三字经一度是启蒙教育的经典之作,大凡孩子开始识字,莫不是从《三字经》开始的,如同中国人学英语必得从ABC这些字母一路学过来一样。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的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三字经》中有“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至理名言。如果我们能利用儿童少年的黄金时期,有选择地给他们诵读一些经典之作,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孩子。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孩子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在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他多次提到《三字经》对他的启蒙作用。
不妨,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怀着现代人的激情,读一读古代人的《三字经》。真可谓“读蒙学,诵经典,沐书香,共成长。”
主持人:家喻户晓的三字经,自问世以来,它的作者就充满了谜,让我们和苗桂芳老师一起探究三字经的作者之谜。
苗桂芳:三字经的作者之争
《三字经》共1000多字,自南宋问世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
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其作者是谁一直是段历史公案。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浙江省鄞州籍的南宋大学者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而据《中国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绍,王应麟的文集未见载有《三字经》。《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呕心沥血写就的弘富著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反而是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册子却家喻户晓,流传数百年。
不过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个大字佐证了《三字经》出自顺德。据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1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另一位广东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中,也认为《三字经》是区适子所撰。
这在浙江宁波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早被确认是王应麟无疑。
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桂心仪先生认为有3点理由可界定作者是王应麟:其一,《三字经》非博学多闻的大手笔不能作;其二,《三字经》仅为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非热爱儿童教育者不愿撰;其三,《三字经》叙写历史文化原来只到唐宋为止。至于其中的“十六世,至崇祯。自成入,神器毁。清太祖,兴辽东。”等句子乃后人所加。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陈忠烈和顺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健明认为,南宋末年的佛山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作者。不仅如此,顺德方面已决定将《三字经》作为本地的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困难重重,但绝非意味着考究本身毫无意义,毕竟,如果能因此而了却一桩历史“公案”,也不失为当今学界一大盛事。令人遗憾的是,争论的序幕刚刚打响,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偏离了方向——发起挑战的一方过早退出了《三字经》作者本身的争论,径直扑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至此,《三字经》作者之争完全变换了味道,曾经令人不无期待的学界争论不免再次落入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俗套。
无论《三字经》的作者究竟是谁,都丝毫无损于其自身的价值。学术界的争议和讨论原本无可厚非,但学术争论不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和动力。然而同样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日趋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学术圈,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
由是观之,热热闹闹的《三字经》作者之争无非是再次验证三字经的重要性,“英雄莫问出处,好书莫问作者”,就让三字经带着一丝神秘和我们一路同行。
主持人:是啊,钱钟书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又何必去问这鸡蛋是哪个母鸡下出来的呢?泱泱华夏,文化悠久,在卷帙浩繁、穷经皓首的书海中。为什么时至今日三字经仍然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呢?究其原因,是它的蕴涵博大精深,请听程瑞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三字经的主要内容。
程瑞华:三字经内容简介
《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起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其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名句说的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孟母三迁”“孟母断机”的故事,而“五子登科”这个典故就源于“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列举了两个家喻户晓的例子“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五常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讲的是孔子十分好学,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如负薪说的是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这里包含着好多勤学故事,如“囊萤映雪”“悬梁刺骨”等。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绝大部分内容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希望诸位同仁有时间细细品赏。
主持人: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三字经涵盖了天文、地理、道德、历史、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中我们是获益匪浅,请跟随张利红、胡豫杰来一个三字经知识大PK。
张利红、胡豫杰:三字经知识大PK
1、《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请问,这里的“菽”和“稷”分别指的是哪种农作物?(“菽”指豆类,“稷”指谷子。)
2、“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句中的“豕”指哪种动物?(“豕”指猪。)
3、在三字经中提到了三纲五常,请问三纲指哪三种关系?五常又指的是什么?(三纲指三种主要的关系:君王与臣子之间要有忠爱之义,父母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五常是五种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句话中蕴含着一个什么典故?(“五子登科”宋代窦禹钧又叫窦燕山,他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5、三字经中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提到了四书五经,四书指什么?五经指什么?(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6、我们常说的悬梁刺股 就出自“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请问头悬梁说的是谁?锥刺股指的是谁?(头悬梁时晋朝的孙敬,锥刺股是战国的苏秦。)
7、“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里囊萤映雪说的是谁的故事?(囊萤是晋代人车胤,映雪是孙康。,这两个人家境虽然贫穷,但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持人:诵读经典,用心品悟,会根植我们心灵的神圣,涵咏吟唱,会生成我们诗意的隽永,请欣赏三语办的集体吟唱。
齐唱三字经
主持人:老师们,诵读经典,我们含英咀华,滋润心灵,口诵心往,让我们用经典润泽生命,开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