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朗读教学回忆)
让我们的课堂书声朗朗
如果缺少了师生们的朗朗书声,语文课便失去了韵味,显得单调枯燥。根据我的理解,朗朗书声包涵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爱读,每次朗读都满怀深情与渴望,二是会读,能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何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呢?我的一点探索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遍教一至六年级语文课后我发现学生的朗读兴趣随年级的增长逐年下降,这当然和学生的年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是更主要的是老师本身不重视朗读,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持续性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用两个简单的策略很轻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营造人人爱朗读的良好氛围。
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利用课间、上课前、放学后等时间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大声朗读,从学生课本到《纪伯伦散文经典》,从《读者》到《野草》,读得抑扬顿挫、自得其乐。虽然由于普通话水平不高,读起来难免南腔北调,却也自得其乐的同时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喜得我心中暗呼“天下之小英雄尽入我毂中矣”。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培养家长的朗读兴趣,结合原来的家庭读书会活动,鼓励家长每天晚上给孩子大声朗读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在倾听中感悟,在感悟之余模仿,在模仿中提高朗读水平,在提高中养成习惯。
二、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参与朗读、钻研朗读技巧。
为了使孩子爱上朗读,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的特点,和教学进步紧密结合,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朗读活动。
我鼓励孩子到新华书店购买著名播音员的课文朗诵带,指导他们认真聆听,并引导他们抓住自己认为朗读的最好的部分,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会认为这一段磁带上读得好?好在哪里?播音员叔叔或阿姨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自己来读会采用什么语气、语速和语调?思考之后,再认真模仿,并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向名家挑战,请家长或老师进行评判。我就曾利用学校公开课的机会组织了一次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肖玉老师挑战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利用平时讲读课文的点滴时间鼓励孩子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稍有进步和亮点便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对于进步特别大或朗读效果特别好的,不但当时进行口头表扬,还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将结果通过校信通手机短信平台面对全班家长予以表扬,让孩子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朗读兴趣产生了,如何提高朗读水平的问题又摆在了我面前。我同样采用了两个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自创美读符号,给课文建立“路标”。
小学生年龄小,即便理解了课文,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仍然非常困难,往往是该停顿的时候一带而过,该连读的时候一字一顿,该重读的时候轻如鸿毛,该上扬的时候心平气和,该戛然而止的时候余音袅袅。于是我就尝试着创造一些美读符号,让学生标注在课文中,作为朗读时的参考,如用在句子下面画直线的方法将需要连读的部分划在一起,用在重点字词下加点的方法提醒孩子们重读,用分别在句子后面向上或向下划箭头的方法来表示语调的高昂与下降。
待学生掌握方法后,我每教一个单元就从中挑选一篇或感情充沛或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做例子,指导学生跟随老师进行标注并反复倾听老师的范读,然后让学生参考连线和老师的范读,一遍遍练习朗读。如此训练几次,孩子们大都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进行朗读了。
二、邀请明师指导。
由于我自己普通话不太标准,因此特别邀请了外校一位特别擅长朗读的教师朋友,不定期进行指导。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每次指导都选取一段孩子们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舒克贝塔历险记》、《长袜子皮皮》等,先绘声绘色地美读给学生听,然后逐句逐字讲解其朗读方法,并举一反三,从特殊到一般地将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重点词、关联词、转折词等语素的处理方法教给孩子们,并鼓励孩子当堂进行反复模仿练习。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不但有了较大进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