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作为数学教师,不能怕学生出错,反而应该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分析问题,有时出错反而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要善于变“错”为宝,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合理利用这些 “错误”资源。
例如,“一盏台灯49元,一本台历7元。一盏台灯的价钱是一本台历的多少倍?”学生在解题时列出了错误的算式:7×7=49,49+7=56,49-7=42。于是将错就错,提出:如果要使这些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变这道题?请你选一个算式编出一道题来。这下子大家都兴奋起来,连刚才那几个做错题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生1:7×7=49可以用来解答“一本台历7 元,一盏台灯的价钱是一本台历的7倍。一盏台灯多少钱?”这道题。生2:49+7=56可以用来解答“一盏台灯49元,一本台历7元。一盏台灯和一本台历一共需要多少钱?”这道题。生3:49-7=42可以用来解答“一盏台灯49元,一本台历7元。一盏台灯比一本台历贵多少钱?”这个问题。这样变错误为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既纠正了差错,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要提供机会让出错的学生在老师或同伴的暗示下,发现、改正错误,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因为出错的学生一般属于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照。课堂上,应优先让出错的学生陈述思路,从错误中醒来,并做改进。要知道,错误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一个小插曲,不能让学生造成畏惧心理,从而课上不敢回答问题,生怕出错,遇到问题不敢去独立思考,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分清错误的类型和原因,针对性的解决。
对于学生在计算、解题时审题不清、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对于新概念、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从根本上认识它,战胜这些错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差错思维得以呈现之后,要使个别学生的差错变成全体学生的体验,帮助全体学生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作业本上、试卷上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总结,做好错题集工作,认真整理、分析,定期写学习数学的心得,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来。
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错误,用阳光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课堂错误就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珍惜这些“美丽的错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