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作业
刚接手新一年级的前两个月。我和王老师就布置了两项很特别的作业:每天坚持跳绳不少于15分钟;每天坚持听故事不少于15分钟。
布置这俩作业有两个想法:一是一年级学生刚入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这个学校,喜欢上自己的老师。另一个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透过这两项作业了解学家庭教育状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家庭教育落后的孩子多加关注。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真的没有多少知识点可以去训练,仅仅课堂40分钟足够了。为此,我们的主要目标就定位在了“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上。
我们知道: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天天做好事。我们是想通过这两项特别的作业锻炼孩子的耐力和意志。当然,我们也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和老师一样坚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这是个态度问题!
一、建立互信,一起分享快乐。
教室在一楼,活动起来很方便。我和王老师开启了一个特别的活动“课间跳绳”。活动先是由我和王老师甩绳子,会跳的孩子参与其中,给大家起个带头的作用。刚开始的时候,班里的那些学过舞蹈的孩子带头加入。其他同学驻足观看,就这样,从开始的三、五个学生跳,到后来排队加入,不会跳的孩子也在家开始偷偷地练习,一个多月之后,男孩子也逐渐加入其中,好不热闹。在活动中,孩子学会了自觉排队,还懂得了谦让。
大课间跳绳活动逐渐吸引了全班的同学,当一个人跳的时候,其他同学数数,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数数教学在玩耍中得到了应用。再后来,我们又开展课间“比一比”“赛一赛”,通过这一项的训练,还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每天早上学生到校后,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昨天你听的什么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以来,每天晚上在家完成的作业不自觉地进入了检查阶段。哪些孩子完成的好,哪些完成的落后些,及时和家长沟通,便实现了“双控”,并且不脱节。久而久之,孩子对“作业”的态度肯定是有大的改观,好的习惯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不自觉地就养成了。直到今天,我们班的孩子极少有不完成作业的。
第二、家长监督,实现亲子共享。
在家的跳绳靠家长朋友监督完成,在这个时间段,没有书面的作业,孩子和家长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手拿跳绳,都可以实现亲子同乐,共享快乐时光。一举多得:融洽了亲子关系,也快乐地完成了作业,不知觉中,孩子对作业的态度就有了“好印象”。
听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作业,这个作业的设计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所以很受欢迎。凡是坚持下来的孩子,也就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当妈妈爸爸的故事跟不上自己的要求了,孩子随之也就有了自己读书的欲望,这为今天的儒雅班风建立开启了一道光亮的窗。如今,每天的下午课前,都会拿着漂流过来的图书坚持自觉阅读,。
第三、家校评价,实现教育统一。
这两项作业的目标一致,老师与家长的要求也一致,孩子就很容易养成好习惯。我们坚持家校联系,每周交换意见,客观评价,逐步实现了教育统一。如今,孩子的习惯非常好,无论是卫生还是课间,还是课外,均能够处于领先水平。无论是书写,还是课堂,孩子们都能够按照我们的“规范”约束自己。
低年级阶段顺利度过了,步入中段的我们依然在坚守我们最初的梦想“培养好习惯,坚持做好每一件事”。
通过这两项活动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凡是完成“作业”质量高的孩子,如今在学习都很轻松,而且成绩偏好。那些不以为然、不能够坚持的孩子,孩子学习还真的出现了障碍。
“特别”的作业,“特别”的考验,培养出了一群具有“特别”潜质的孩子。如今,我们班孩子的书面作业也让人满意:规范、饱满,书法老师也说,我们班孩子的书写不一般。
我们不奢望他们都考什么名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坚持、不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