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我的阅读史作文

2020-09-10 
我的阅读史几年前,同窗好友建议我写写自己的阅读生活。当时我一头雾水地问她,阅读生活?写什么?她简单地回复

我的阅读史


几年前,  同窗好友建议我写写自己的阅读生活。当时我一头雾水地问她,阅读生活?写什么?她简单地回复我,就是把你读书的经历写写。今天,我提笔伏案,才发觉这个阅读史其实就是当初同学所谓的阅读经历。提起我的阅读经历,还是从我儿时看漫画书开始吧。

儿时的我就已经是个小读书迷,常常入迷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亲戚朋友都笑称我是个书呆子,我却把这个称呼当做是对我的美誉而沾沾自喜。可惜的是,那时父母是没钱给我买书的,为了满足我如饥食渴读书的欲望,我借到了一些小画书或者故事书,正应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话,我总是在借来后便匆匆读完,然后完璧归赵。也或许源于这个原因,我总能借到我想看的书。

升入中学后,我便没那么幸运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课外书可以读了。父母总是以我的课业负担重为由来干涉我的课外时间,儿时形成的读书习惯就这样被夭折。虽然那时我并不缺书读,但此书早已不是我心心想念的书了。为了成就父母的一番苦心,我埋头苦读于那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三年后,我顺利升入师范学校。

少年时代的我忙于学业,埋头于题海,根本不懂得什么叫阅读。步入师范的大门后,我看到了学校丰厚的藏书,看到了同学们因阅读而悲喜的表情,才发觉我的视野有多么狭小,我拙劣的语言也昭示着我大脑内藏书的空白。所以就不难理解我看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时欣喜万状的神态了。也就是在我步入图书室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史。

那时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充实,让我不禁又回忆起当时的细节。每每借书之际,我总能借到自己满意的书籍,然后美美的品读。想起那时我陶醉于书海的模样,至今还记忆犹新。慢慢地,图书室的书已不能满足我膨胀的读书欲望。因为在青春萌动的时期,那些书显得那么老土,不合时宜。于是我从陈旧的图书室挺身而出,开始涉足街头巷尾的小书摊。那时的席绢、琼瑶曾让很多少男少女疯狂,可我却冷眼观之。作为一个女孩子,我独爱读武打小说,看书中武侠豪杰的飒爽英姿,赏风云人物的豪言壮语,那生活充实而惬意。

后来,我的兴趣越来越广,从书籍发展到杂志,什么《女友》、《知音》、《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常充斥在我的床头案前。为了看这些杂志,学校晚自习时,我常逃课到阅览室。等到了三年级,阅览室基本成了我的乐园,徜徉其中,我乐而忘返。常常是我看兴正浓,图书管理员却撵我回去,我不得不掩卷长叹,悻悻而归。就这样在期盼和无奈中,告别了我的师范生活。

终于走上工作岗位,我很高兴。因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自由地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意支配我喜爱的书了。可生活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是有书读,也有人管,可现在是无人管,更无书读。闲暇之余,我参加了自学考试。正是自学,给我的读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自学期间,我认识了许多名人,也知道了许多名著。先后拜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以前读书,纯粹是兴趣使然,有时也为了消遣。可参加工作后,才真正领悟到读书的益处。于是,我博览群书,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统统囊括进我的书桌。后来,我在读世界名著的基础上,又阅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还深入研究了语言学、现当代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每每提到这段历史,我都兴奋的像个孩子。那些日子,我才思敏捷、应用自如,谈古论今、引经据典,使课堂妙趣横生、兴味盎然。

由于工作的调动,我来到了我县的窗口小学——育才学校。这里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有卓越的领导班子,有高素质的学生家长。在他们的感召和影响下,我如鱼畅游在心仪的水域,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但是令我在专业领域迅速成长的还是那些浅显易懂的教育类著作。

提起专业书籍,首先要提到《小学语文教师》,因为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让我开始理解教育。由于工作需要,我来到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小学任职。开学没多久,校长送给我几本书,“你晚上没事看这些书吧,这些书对你的教学有帮助。”校长走后,我带着疑惑和好奇浏览起这几本书,没想到,书中精彩的教学设计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还有幸认识了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小语大师。潜移默化中,我的授课艺术有了提高,孩子们也喜欢上我的课了。后来,我迷恋上《小学语文教师》,以至于每期必看,甚至还搞起了收藏。只要看到谁的办公桌上有这本杂志,我都会欣然借走,读完后,如果同事不向我要,我就佯装不还。因为有了这些书的陪伴,我的语文课堂才逐渐由启而不发向充满活力转变。

但作为班主任,仅仅看这样的书是不够的。也是闲暇之余,我又认识了两位朋友——《教育时报》、《河南教育》,它不仅让我及时了解到现代教育新理念和最新的教育动态,还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班级管理方法。后来,我又借阅了《班主任》这本杂志,上面的班级管理方法都是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这样的无名小卒非常实用。通过阅读《班主任》,我学会了用爱心和冷静来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会了用耐心和等待来善待那些被娇惯坏的“温室之花”。

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这句话为我漫长的阅读之旅开启了新的征程,我如饥似渴得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先后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的《教育的智慧和真情》以及我市教育局长张丙辰的《无章集》等教育理论。在校领导的号召下,我又阅读了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卢梭的《爱弥儿》等。在这些教育著作的熏陶下,我也越来越理智地面对各种教育纷争。最近,我准备向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进军,阿莫纳什维利著的《孩子们!你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在家教方面,我一直以教师身份自居,没有认真的研究。后来,同事给我介绍了一本《发现母亲》。记得同事借给我书的时候曾叮嘱我:快点看,我借别人的,我怕人家跟我要。真应了“书非借不能读也”那句古话,从拿来书的第一天开始,我便废寝忘食的阅读,甚至有时如厕,我也随身携带。终于在短短的10天时间内,我读完了这部家庭教育名著,给我的家教经验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

认识新教育以来,我拜读了多位教育大家的著作。也正是这多次的拜读,使我逐渐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我知道了,自己需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毅力,还要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才能厚积而博发;我还知道了,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渊博知识,要拓宽“活水”渠道,才能让学生放心地拿桶来挑。这些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教育理念为我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论基础,助我在教育管理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助我在教学战线上喜获意外。总之,是阅读给了我这片畅游的水域,并给了我向更高领域发展的动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