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星读书”路(二)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一直寻觅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室里孩子们侃侃而谈、书声琅琅,可现实的情况总是不够乐观。我并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人,每每遇到不如意的地方总是想办法予以突破。这次面对孩子的朗读问题,我曾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收效胜微。经过不断地追根朔源,我制定了“追星朗读”的读书计划,时刻准备迎接那迷人的语文课堂盛宴。
诗意的开始,幸福的开端
那个早晨,捧着新鲜出炉的“追星朗读”计划,我带着孩子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朗读之旅。
孩子们在樊思颖、亢雨欣的带领下读着课文,我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追星标准。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不时偷偷地把目光投向黑板。我故作镇定不予道破先机,等到他们实在好奇,张望的次数越来越多时,我开始介绍:“孩子们,这是我新制定的朗读标准。如果你们能主动大声朗读课文,你就可以获得一颗星。容易吧?”“容易!”孩子们骄傲地说。“如果你能在此基础上,把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就可以获得两颗星;如果你能把课文读流利、不加字、不掉字,就能得三颗星;如果你能在朗读课文时做到正确的停顿,就可以获得四颗星。”我一口气说到四颗星,孩子们不无兴奋得看着我。我继续说:“五颗星就难了,需要你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用你的朗读和表情使听众身临其境。”孩子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我继续鼓励:“我们的十根手指有长有短,同样我们个人的朗读水平和能力也会有差异。没关系,今天老师只要求大家达到一颗星的标准。有信心吗?”孩子们一听要求,立马响亮地回答我:“有!”我也趁热打铁:“老师相信你们的,同时老师也相信你们中大部分同学不仅能获得一颗星,经过努力两颗星、三颗星、四颗星,甚至五颗星对你们来说都能达到。相信那个时候我们教室的朗朗书声会传遍三小的每个角落。”
我的话音刚落,读书声也随之响起。看那一张张小脸因为卖力的朗读而涨的通红,看那一个个认真的模样因沉醉其中而显得那样可爱动人,我开心地笑了。我不时地穿梭于他们中间,或是细细聆听,或是轻声纠正,或是俯身鼓励,心间洋溢的是一个听众的幸福,这就“追星朗读”给我的幸福的开端。
热烈的过程,难掩的困惑
孩子们的热情总是很容易被点燃,但想要保持这种热情却需要我们不断地“煽风点火”。那个早读刚开始还读得热火朝天,可十几分钟过去后,当孩子们把课文读到第三遍时,我看到他们的热情明显低了很多。有些孩子开始频频转动眼睛朝四周张望;有些孩子开始朝同桌挤眉弄眼;有些孩子虽然眼睛盯在书上,可嘴巴却紧紧地闭着。我不能让这样的情绪继续蔓延,赶紧喊停。为了再次鼓励他们朝着目标前进,我问:“如果刚才你同桌认真投入读书了,请你为他举起手来。”五十多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兴奋地说:“好,请你为他郑重地画上一颗星。”此时再看,孩子们的脸上笑容多了,我心想:“呵呵,孩子们也好‘务实’呀!”于是把这种情绪继续推向高潮:“能这样主动大声朗读的孩子是会学习、有目标的孩子,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掌声过后,我赶紧向几个孩子询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觉得自己能达到几颗星?”有的说两颗,有的说三颗,有的说四颗。我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我再给你十分钟的练习机会。一会在小组内展示你练习的结果,让大家评评你能得几颗星?”
教室里朗读声再次响起,他们读得更起劲了。十分钟过后,孩子们在小组内进行了展示。最后我们统计了得星的结果。能够得到四颗星的孩子有8人,能够得到三颗星的有23人,能够得到两颗星的又19人,有6人达到一颗星。全班60人,还有4人连基本的出声朗读都做不到。不过这样的结果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起码他们开始追寻——读好课文。
其实在第一次统计得到一颗星的孩子时,我已经注意到那四个孩子仍是满脸的无所谓。但我不能停下脚步去鼓励和引导,因为我面前的大多数孩子所营造出的这种读书的氛围不容我停步。我现在需要的是逐渐扩大这样的气场,用孩子的热情来点燃孩子的热情,用孩子的成功来激励更多的孩子寻找成功。
后来几天,我不断思考着该怎样延续孩子这样的朗读热情,仅靠课堂上老师的不断激励行吗?孩子们的热情会不会在这样的“追星”过程中慢慢趋于平淡?我该用怎样的形式将这种追求完美的朗读延续,最终形成孩子的朗读习惯?不断的思索中,我明白这样的朗读方向是对的,在朗读中带领孩子用声音来阐释文章的美好,让孩子通过朗读追寻那种“读好”的境界,将是怎样的一种成长?孩子们朗读时的热烈仍在耳畔回响,但是那趋于平淡的变化也时刻在我眼前重现。我知道不能被课堂上的热烈蒙蔽了双眼,因为那热烈的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困惑在等着我一一破解。
“追星”的展示,热情的延续
今天的校课是一个难得的读书机会,我在班里又掀起了一次朗读的高潮。为他们精心选择了一篇内容不是很长,但是很贴近孩子生活的文章《捡贝壳的小女孩》。它用童话般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女孩将一条困在泥潭里的小鱼放回大海的故事。孩子们读得主动,读得认真。这次还是在他们读了十分钟后,我统计了一次能得一颗星的孩子。这次我改变了举手的方式,我说:“如果你的同桌主动读书了,你把手举起来。”孩子们的手举得中规中矩。我接着说:“如果你的同桌读得非常认真,请你把手举高。”呼啦一下,班里长起了一片“小树林”。我接着说:“如果你的同桌读得非常非常非常投入,请你站起来为他举手。”一多半学生站了起来。我庆幸的是孩子们的公正,他们面对老师这样的诱惑能够坚持原则对同桌的朗读做出恰当的判断,和了不起。我采用这样一个主动读书——非常认真——非常非常非常投入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目的还在于鼓励孩子投入地读才能将书读得更好,才能更容易打成夺得五颗星的目标。
有了这样“非常非常非常投入”的概念,孩子们的朗读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十分钟过后是小组展示的时刻,这时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小组展示时,一个人读,三个人听。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朗读,有问题可以在他朗读结束后善意地提醒。最终经过三个人的商量决定他的朗读可以夺得几颗星。”于是这样的朗读过程也成了一个练习听的过程,学会听更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好习惯。
这次的朗读较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何不让孩子们通过“蹦一蹦”来尝试摘下五颗星的乐趣呢?给朗读水平高的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让更多不善朗读的孩子找到身边的榜样,于是我说:“有达到五颗星的吗?”八九个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举起来手。我继续追问:“还有同学有信心达到五颗星的吗?”又有四五只手举了起来。我看时机到了就诚恳地要求她们上来,让同学们一睹她们的风采。这十几个女孩确实了不起,教室里一时间竟回响起了一部动听的女生合唱。最后,我深情地祝福:“感谢她们用朗读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的热烈的祝贺。我接着说:“能够不断要求自己追求最好,她们都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孩子,这样才能使我们向着成功不断迈进。把你们鼓励的掌声再次送给她们。”教室里的掌声更加热烈了。五颗星的获得者在热烈的掌声中,幸福、自豪地走向了自己的座位。
几天来的“追星朗读”路我走得辛苦,我走得幸福。此时,孩子们的朗读热情已经被点燃,但是如何保持这种热情还将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那就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追星朗读”之路上继续追寻、收获,最终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