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
---陶行知批评孩子的艺术有感
有一首歌里唱到:“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骂”。这里说的骂,其实更多的是指批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家长的批评的,但是怎样批评却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为了取得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就得讲究批评的艺术 。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世人的楷模,老师和家长们可从他“奖励四块糖”的故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当年陶行知任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告诉我们,批评孩子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批评要注意地点场合。陶先生身为校长,批评一个打架的学生,为什么不当众拿出校长的权威令他认错道歉,而是让他到校长室等候谈话?因为陶行知十分讲究批评的环境艺术。他在《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一文中说:“同是一事,处不同之地,当不同之时,遇不同之人,指导修养的方法也就不能尽同。”青少年血气方刚,挺爱面子,如果在公共场合当众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罚、辱骂甚至殴打,处境会非常尴尬,容易形成对立情绪,即使他知道错了,也可能会宁折不弯强词夺理,甚至与你对着干。所以,在公共场合教育孩子宜于给他“下坡的台阶”,先“冷处理”,让他把偏激的情绪平息一下,然后换个地点再个别谈话,这样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批评要发扬民主作风。批评者因为是老师或家长,往往有很强的唯我独尊意识,批评时常用的语言是“站好!站都没有个站相。”“屡教不改,不可救药。”“八世没出息”等等,态度粗暴,言语尖刻,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刚刚开始,双方已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壁垒。陶行知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独裁教育”的根源:“中国人受了二千年之专制政治之压迫,几乎每个人一当了权便会仗权凌人。”他自责说:“就是我这个区区的校长,也不是例外,常常不知不觉的独断独行违反了民主精神。”因而他时常告诫自己要“再接再厉的多方想法,以克服这与民主精神不相容的作风。”在上述故事中,陶先生不愧为民主教育的典范,他遵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自己后于孩子到达约定地点,就主动进行自我批评,这种严于律已尊重他人的品质,无疑给犯错误的孩子树立了人格榜样,使他自动解除对待批评的自我防护意识,为转化矛盾扫除心理障碍,从而形成宽松的谈话氛围。
三是批评要挖掘潜在优点。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时不能用“一点论”,必须用“两分法”,既看到错误缺点,又看到长处优点。有人看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右看不顺眼。其实这不仅是教育观念问题,也是教育水平问题。陶行知为什么能看到一个打架孩子的四个优点并给予奖励呢?这是与他具有现代的教育观点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密不可分的。他认为,“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愈管愈难管了”,他说教育者要能“慧眼观人长处”,就要“拜儿童做先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这样才能“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平庸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的爱迪生”。由此可见,老师和家长必须不断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留住“思想的青春”,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练就一双善于看到孩子潜在优点的敏锐目光,批评前多作调查分析,给孩子申述的机会,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以便分清是非,以理服人,激励进取,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是批评要简洁,点到为止。孩子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最怕的就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纠缠不休。孩子有了错,在学校已受老师批评了,还要通知家长,回家再受家长责骂;昨天已经认了错,而今天又要翻旧账,名之曰“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有的老师还威胁要把孩子的“错误”写进档案里,使孩子灰溜溜不知何日能挺胸抬头做人。这种教育,恰如陶行知批评的那种“裹头布”教育,他说“中国从前有一样东西叫做裹脚布,把姑娘们的脚紧紧的裹,裹得肉烂骨头断,裹成一双三寸金莲,好嫁一个好人家。我想和这裹脚布相配的还有一样东西,叫做裹头布,把中国的小孩、青年的头?壳,紧紧的裹,裹得呆头呆脑,裹成一个三寸金头,好做一个文化奴隶。”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孩子主张“宽容”,不以“整倒”为目的,示以“爱满”的情怀,因为他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基于这样的认识,陶行知先生批评孩子总力求言简意明,点到为止。一个打架孩子本是做好准备来经受校长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式批评的,想不到这么快就“和风细雨”“过了堂”,还受到充满母爱般温馨甜蜜的奖励。对于这样的批评,我想,这孩子会牢记终身,并受益终身的。苦药包上糖衣,更容易被人接受。尤其是对孩子,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就是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从正面引导他,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前进。这也可以是一种批评的方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