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文苑周六之约之词风诗韵 豪放苏辛作文

2020-09-01 
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之豪放苏辛---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十七傅录安在古代诗词中,特别是词的发展中,豪放一
 

文苑周六之约



 词风诗韵之



    豪放苏辛



---古代诗词的赏析专题十七



                    傅录安



在古代诗词中,特别是词的发展中,豪放一派都占有了一席之地,而苏轼与辛弃疾理念是其中的佼佼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自号道士,世称苏仙。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同时在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也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也皆有贡献,东坡肉就是最具做表性的说明。他一生多次升职又被贬,却能够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奠定了他在豪放词中的地位。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大家熟能成诵的一篇经典之作,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具有相同的文学地位。所以这里我们不去讲词的意思与欣赏,而是通过这首词来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的人生观点。



苏轼的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但又喜爱道学,寻求老庄思想,中年后还曾表示要“皈依佛僧”,这就造就了苏轼的矛盾与困惑。这首词是作于1074年,他为了避开京城的权斗而自愿到了密州。虽说是自愿,其实也是处于贬职被冷落的地步,心中的幽伤与悲愤难于排遣。在此中秋之夜,“大醉”正是在排遣这种情绪,而“兼怀子由”只是一种形式与借口,是次要的情感表达了。这是我们在学习这首词时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该词通篇咏月,月成为了本词的主题形象与载体,却处处合乎着人与情。开篇一问“明月几时有”?分别借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来表达自己的壮志,随后笔锋一转,又“欲乘风归去”,正是作者当时“进亦忧,退亦忧”的真实写照,作者当时深陷“仕”(做官)或“隐”(退隐)的痛苦选择之中。苏轼一生为官,并没有退隐过,却在这首词中把他的那种矛盾与痛苦表达的淋漓尽致。俗话说,入世不易,出世则更难,要想不被世俗所支配,那是很难做到的,这种思想正是苏轼痛苦的根源。下阙,承接上阙写月照无眠,进而转入“月圆人不圆”的怅恨。借月圆月缺来抒发自己的心怀。最后却又使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得出了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感人肺腑。所以,这首词就形成了“壮志退隐矛盾宽慰”四步曲,把“大醉”的原因阐述于无形之中。而对弟弟的思念也就退居次席了。所以,通过我们再次了解这首词,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这首词并不是单单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更是对自己困境的迷茫与痛苦。



苏轼的长调广为人知,《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都有经典之作传世。但他的小调也同样值得称道。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苏轼1079年因官场争斗入狱后九死一生,终于重获自由,感叹世事难料,人生艰难而作。



开篇就是沉重低缓的悲凉之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短暂变幻,又隐指自己的冤案,事业无成,奠定了悲调。后句的景象也同样是凄凉惆怅之物,情景交织。下阙中则是借酒浇愁,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对世事的感慨。这首词只是简单地写景抒情,没有太多的去修饰,却引起了人们对世事的同感与共鸣,成为了他小令中的精品。



 苏轼以“大江东去”感慨时光,辛弃疾用“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来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成为将军中的文豪。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砂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这首词是辛弃疾43岁时被罢官回乡途中所作。当时投宿在王氏的草庵中,晚上大风急雨,词人难眠。上阙正是通过观察而写的景象,为下阙作了铺垫。下阙直抒情怀:想我一生塞北江南,驰骋疆场,现在回来时却已经是满头白发,在这个秋夜里,梦中仍是我们的美丽江山。作为南宋的爱国将领与大文豪,当然也少不了“烈士暮年,壮志不已”的可贵精神。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也是朗朗上口的一首小令。通过“少年”与“而今”的我对“愁”的认识,借“欲说还休”之矛盾,表明了作者心中的忧伤与悲愤。这首词也是作于他罢官回乡路经博山时。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压在他心头,所以欲罢不能,心情自然不难理解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体裁完整,技巧纯熟,风格多样,境界高远。而宋词同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格律诗的韵律却以长短句的形式广泛流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