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了解民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1、搜民谣,了解春节习俗
搜集关于春节的民谣,如:“年来到,年来到,女孩子戴花,男孩子放炮,老头儿个旧毡帽,……”再如:“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春联、年画);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吃饺子儿……”虽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通过向父母或爷爷奶奶搜集民谣,便可感知春节的一些习俗。
2、小小春联,长大见识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内容吉祥的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我国农村,除了门框上贴春联外,在其它一些地方也贴上吉祥的话。如:在车子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在院子的树干上贴上“树木兴旺”;在盛面粉的器具上贴上“白面如雪”;在一出大门的地方贴上“出门见喜”;在灶台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字样或贴上灶王爷的画像…… 同学们可以问一问家里的大人,还可以搜集一些春联,一定会获得不少的知识的。
3、年画背后的故事
年画贴在门上,多以红为主色。年画也称为“门神”,顾名思义是看家护院,保佑平安的。但后来人们渐渐又把年画增加了一些娃娃、属相、寿星、元宝等内容,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木版年画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苏州的桃花坞、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是我国四大著名的历史年画产地。朱仙镇年画是我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更是我们河南的骄傲,许多年画艺人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
如果有时间,可以让父母带着到朱仙镇看看,亲自去了解一下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4、春节食俗
在我国北方,除夕夜要吃饺子,饺子里有时还会放进硬币看全家谁会吃到,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最有福气;小孩子到姥姥家会得到姥姥送的“枣山”;小年的时候有些地方会蒸“接气馍”、“枣花”、“布袋”、“刺猬”、“灯盏”等。每一种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5、春节其它习俗
除夕要守岁,也叫“熬福”;年初一要拜年,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心灵手巧的还会剪窗花增添新年气氛;除夕和年初一要放鞭炮;辛苦一年的人们还会以扭秧歌、擂鼓、舞狮子等活动表达喜悦心情和对新一年的憧憬……
总之,利用好春节春节这一德育契机,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必将使学生形象、直接地、全面地了解中国民间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