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籍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批注:第一次听说“智力生活”指的就是课外阅读。不错仔细思考有一定道理,课外阅读能让人的思维变得睿智。】
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力求建立许多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这首先是指成立了各种科学——学科小组:科学——数学小组、科学——技术小组、科学——化学小组、科学——生物学小组、科学——文学小组、哲学小组。可能,冠上“科学”这个词,会使人觉得有些夸张,不过它毕竟反映了一定的真理: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对于这些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附属物,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在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中,学生们照例要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作报告、作综合报导),但是这里有一个特点,就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它们看做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产生了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批注:看到这里,觉得“读书交流会”其实就是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同看一本书之后,孩子们各抒己见,或者还会有争议,但恰恰是这样的交流,让他们再次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的心灵之中。】
学习困难的男女孩子也可以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和晚会。对这些学生来说,负担过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而对他们来说,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总批注:
让书籍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原来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那是因为虽然爱读书,但还没有到如痴如醉的地步,自然也就领悟不到读书能对孩子们带来的变化。
自从来到东园学校之后,学校要求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刚开始我也只是随口给孩子们说一说,但当我看见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所定下的读书计划,我感觉到如果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读书,绝对能让他们受益终身。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尽力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爱上读书。实践证明,爱读书的孩子确实和不爱看书的孩子截然不同。爱读书的孩子思维敏锐,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各门学科都学得很轻松。反之,不爱读书的孩子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他们整天疲于应付各项作业,懒于动脑,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不尽如意。并且读书好的孩子,写作能力也是一流的。看来,书籍的介入让部分孩子真正受益了!
我刚开始和家长朋友有着同样的观点,学习不好的学生尽力把自己的作业完成、上课时认真听讲就行了,现在我不再这么认为了,我常对家长说:要想让孩子进步得快,那就让他读书吧!
普希金曾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是啊,就让书籍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吧!让孩子们在书籍的指引下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