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别人无法代劳
七二班是个令人头疼的班级,不是因为纪律,而是因为学习气氛。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每位老师上课后都会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自问自答,无人理会。于是,老师们给出了一致的评价:该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班级学习气氛不浓。
不过,评价归评价,每位老师还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尽力改变这一状况。
那一节课我们学习《苏州园林》,之前我们已经花了一节课做预习,包括积累基础知识,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等,有了这些预备知识,我认为学生应该能很容易地进入正课的学习。于是我提了一个关于说明对象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什么名胜?”
有几个学生回答,但学习气氛不浓。
接着,我又问:“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征?”
没人回应。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度,为了提示他们,我补充介绍了苏州园林不是一时一人设计建成的常识,告诉学生,作者说“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的原因是在概括所有园林的共同点,那么苏州园林总的来说具有什么特点呢?
鸦雀无声,一脸茫然。这就是回应。“跑神了,没注意听讲”,这就是我遭遇“冷遇”后对学生的第一评判,一股无名之火在我的心中潜滋暗长着,我克制着,但内心深处有点使性子:你不回答?我不讲!
我慢慢地放下书,边巡视全班,边在脑子里急速地斗争着: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使劲批他们一顿,批评能起作用吗?
一秒,两秒,三秒……
有学生开始低下头翻书,还有学生开始仔细阅读课文……
一分,两分,三分……
有学生举起手来,我很惊讶,他们还在思考吗?他们不回答问题,难道是因为他们还没想好吗?我疑惑地让这个学生站了起来,很准确,我的心一下子柔软了,是我错怪他们了,一直都是我在自以为是地“讲”课,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回顾一下,我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心办了多少件“扼杀学生个性”的坏事啊!
思维是学生的,谁也不可能代劳,我又怎能违背这一规律呢?幸运的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