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塑造理想孩子(下)
__读《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下篇)
如果你读了我的《三分钟,塑造理想孩子》(上)之后对此还有一些疑惑的话,那就接着看这篇读后感,我是看完该书的下篇“优秀是教出来的”和“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后悟出来的。
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来表明三分钟产生神奇效果的原因和其中蕴含的一科学道理。
中年男子成功教育五个孩子、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良好效果传了出去,给一个正在为孩子苦恼的青年男子带去了希望,他去向中年男子讨教,二人进行了研讨,再加上自己的特色,使得效果愈加明显,最后,青年男子把这些感受和经验整理出版,受到大家的欢迎。
在二人进行交谈时,有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跟孩子在一起时间不一定非常长,但一定要非常地投入。这就是要我们用心去与孩子沟通,多数人会认为,现在工作压力多大呀,工作多累呀,生活多复杂啊,谁还有心思在家里哄孩子呀?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和孩子在一起不是“哄”,而是交流:以尊重的语气谈,用孩子的心去体会,放下工作、抛开别的,认真地听孩子说,专注地与孩子讲,只关注眼前,把握与孩子相处的每一秒钟,相信孩子会与你无话不谈。
二、用正面的引导去占领孩子的潜意识。 潜意识是未经理性判断的意识,我觉得文中一段话说得非常地妙:“肥沃的土地就像是人的潜意识,它并不介意你在种什么东西___可能是有营养的玉米或小麦,也可能是有毒的杂草。土壤会滋养你种下去的任何东西。反正对它来说什么东西都没有分别。”这就警告我们要用正面的引导去占领孩子的潜意识,否则,会被其他覆盖。半分钟的“示爱”,一分钟的表扬都属于这种行为,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总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他就会越来越好。“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做判断。二人正在谈话时,文中又出现了一个细节:刚下过雨,女儿要去滑滑板,中年男子做了提醒,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女儿决定去滑了,几分钟后,女儿摔倒了,父亲知道并无大碍,没有跑去扶,也没有询问,一会儿,女儿哭着回屋了。你听父女之间的一小段对话:
“亲爱的,还想在潮湿的地上玩滑板吗?而且还不带护肘。”
小女孩低声说:“不想了。”
父亲问:“不想了?那么下次玩滑板时你会怎么做?”女孩一声不吭地低着头。
这时候,父亲笑了,两眼闪着泪光看着她,又问:“你肯定不会再光着胳膊在湿地上玩滑板了吧?”
小女孩破涕为笑,接着大家也笑起来,眼泪还挂在她的脸上。“不想了,爸爸,那样做太笨了。”
“这就对了,你可不笨,这是个聪明的孩子。”接着,女孩跟父亲拥抱了一下然后离开了。
这个片断,相信一般的家长都会在开始前阻止,摔倒后再去关心,而这位父亲却是让孩子自己做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在实际行动上受到了教育,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好多了。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可能的时候做些事情,让他自己做出判断。
四、把充满爱的教育作为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一分钟批评为什么更有效,关键是在这里面充满了爱,让孩子感受到批评的是他所做的事,和他做事时的不思考,但对他本人,家长还是很重视、很欣赏、很爱他们的,即使做错了事也照爱不误,这就让孩子从内心对自己、对家长也充满了爱,同时,也有信心改变自己的所做所为,力争让家长高兴,这不就是自律吗,有了自律,还怕孩子没有上进心吗?送给孩子自信,伴随孩子一生,这礼物是最珍贵的。
两位父亲睿智的交谈,其实是再一次告诉我们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分钟的优势,塑造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有心的家长朋友们,好好体会体会吧,相信会把自己的孩子塑造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