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作文的关键词
小小蜜蜂
探究性作文注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写自己的亲身感受,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丰富学生的写作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阶作文·第十章 探究作文细实践》
四月,学校要求四、五年级进行探究性作文的实践。
什么是探究性作文呢?
就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之后,将其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记录整理而成的作文。
这句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提示了我们如何写好探究性作文,即“问题”“深入”“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
一、关键词“问题”
“问题”是探究性作文的核心。让五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随意提问,那是非常简单的事,一问一大把。但我们的探究性作文要的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发自内心的想知道,想解决。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性作文的首要任务。
1探究“小”问题
根据探究的对象与时间不同,探究性作文可分为自然探究、生活探究、实验探究、“大”探究。“大”探究需要有较完善的规划、需要长期的观察、调查、分析,需要多人参与的探究活动。本次我们进行“小”探究,时间不需太长,操作不需太复杂。
2问题如何提出
推荐阅读《三阶作文》中自然探究《遭遇癞蛤蟆》《松树上的“鸭蛋”》, 生活探究《小心皂角素,》实验探究《挑食的瓶子》。画出每篇文章探究的问题,分析是在什么情况提出的。
题 目
问 题
在什么情况提出的
《遭遇癞蛤蟆》
(自然探究)
1这到底是青蛙,还是蟾蜍?
2蟾蜍有哪些价值?
1雨后路上看见一只酷似青蛙的小动物。
2知道是癞蛤蟆后产生厌恶心理,妈妈的引导。
《松树上的“鸭蛋”》
(自然探究)
1松树上长“鸭蛋”
2为什么有的松树结松塔,有的没结?
1教室在四楼,放学时无意中的惊奇发现。
2教学楼前十棵雪松,四棵结果,六棵没结果。
《小心皂角素》
(生活探究)
1洗芋头手痒怎么办?
2洗芋头为什么会手痒?
1妈妈洗芋头手痒,让“我”网搜“怎么办”。
2心疼妈妈。
《挑食的瓶子》
(实验探究)
1瓶子怎么吃鸡蛋?
2瓶子为什么只吃鸡蛋黄?
1老师要给同学们做一个实验:瓶子吃鸡蛋。
2一个同学的观察质疑。
由此,孩子们发现四篇文章的问题呈现方式是多样的,或自己看见产生的疑问,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或用心理描写呈现,或用语言描写呈现,如《小心皂角素》从厨房传来的喊声:“淇淇,快在百度上搜一搜,洗芋头手痒怎么办?”《挑食的瓶子》幽默的田永坤说:“瓶子还是个挑食的孩子呢,为什么只吃蛋黄呢?”。但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小作者亲身经历的,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发现与思考,而不是漫无边际随意地提出,更不是虚假的编造。
3留心记录问题
虽然是“小”探究,虽然是“小”问题,但是如果让学生马上成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我设计了一张很小的“探究作文素材积累表”,包括时间(地点)、观察发现的问题或现象、如何解决等内容,要求用简短的话表述,夹贴在书里,以便随时记录。孩子们记录的问题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绝大多数都来自身边的生活和经历:
关于自然的——为什么草莓又大又红,吃起来却没味?为什么二郎山上的知了现在就出来唱歌了?校园里的紫藤为什么输液?桃花园里为什么只有少数的树开花?校园西边,水杉林下的黑色斑点是什么?小区楼下的棕榈树有一棵又矮又瘦弱,其他的都高高大大,是怎么回事?北小区很多栋楼的楼西头都种有爬山虎,它们就像蜘蛛侠。大杨树的叶子怎么粘在了一起……
关于生活的——手上蘸了机械油怎么办?晕车怎么办?有水的钢笔怎么不出水?洗澡时,为什么总能搓出“灰”来?毛巾天天洗,为什么黏黏的?嘴吹的气球为什么飞不起来?坟头的“帽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流浪狗?打嗝怎么办?怎么区分好蛋坏蛋?写作业时犯困怎么办……
关于实验的——砂糖会发光吗?穿黑衣服一定比穿白衣服热吗?陀螺能逆转吗?水上能漂针?水满时,为什么流不出水……
总体来看,可能因为孩子们的时间关系,动手做实验的探究较少,而其他方面较多一些。
4筛选“小”问题
发现了问题,并不表示孩子们就能解决问题。所以筛选“小”问题 ,真切的动手做一做,试一试才是关键。如果仅仅是靠“上网查一查”“动嘴问一问”“翻书看一看”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不具有探究精神,更是写不出探究性作文的。
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筛选问题,以回忆生活中有关“苹果”的现象与问题为例,瞬间孩子们就问出了一大串:
①为什么削了皮的苹果会发黄?
②为什有的苹果脆脆的,有的沙沙的?
③苹果的颜色为什么有黄、红、绿,可以有蓝色的吗?
④横切苹果为什么出来五角星?竖切,斜切会是什么样的?
⑤苹果皮上的字是怎么回事?
⑥为什么生柿子、生猕猴桃要用苹果捂熟?
⑦苹果为什么会发霉?
⑧吃苹果都有哪些好处?
⑨青苹果为什么也是甜的……
这些问题中,哪些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才能得到结果?哪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动手实践进行观察发现?有了这样初步的筛选训练,学生在发现记录问题以后,便能进一步细致分类:哪些问题可以立刻细致观察一番,哪些问题可以马上动手做一做,哪些问题可以计划性地去观察研究。
只有亲身实践探究的过程,才能写出“货真价实”的探究文。
二、关键词“深入”
怎么才能体现探究性作文的“深入研究”四个字呢?我们依然以四篇范文为例。
1观察细致入微
瞧,《松树上的“鸭蛋”》:“这个‘鸭蛋’非常大,是普通鸭蛋的两三倍,一个个大‘鸭蛋’立在松枝上,有一个的,有两个的,有三个挤在一起的,还蛮可爱的呢!”“一片片木质的‘鱼鳞’一圈圈紧密地排列着、叠加着,叠够三四十层,就形成了松塔,像一座小宝塔,更像一个大鸭蛋。‘鸭蛋’外边看起来有一圈圈的花纹。松塔上有渗出的松胶,非常非常粘,用鼻子嗅一嗅,还有一股松脂香呢!”这一段文字中,数量词的描写是不是能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呢?
再读《挑食的瓶子》:“我一言不发,静静地想着,瓶子会吃鸡蛋?怎么吃?是吞是咬?就一个口,又不会动,不会是老师在忽悠我们吧。”“我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可‘营养快线’就是不吃鸡蛋,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过去了……”这段文字记录了小作者的心理和观察,不仅生动,也同样很细致。
观察可以是看,可以是想,可以是听,还可以是闻,是摸、尝…..多一点感官的碰触,就会多一点观察;多一点想像与比较,就会多一点细节;多一点准确的描述,就会多一点说服力。“细致入微”就是这样充分体现出来的。
2想方设法解难
四篇探究文,解难的过程也有问询或网查解答的,但是不同的是因为多了亲身经历探寻的过程。如《遭遇癞蛤蟆》和《小心皂角素》就是“网上查询解难后”进行了“再观察验证”。而且《小心皂角素》更具有特色,网上查询“洗芋头手痒怎么办”, “答案如云——其一:用炉火烤一烤。其二:用肥皂搓手,用清水洗净,再涂满醋。其三:抹风油精。”并将每一个方法都付诸于行动,进行验证,或令人忍俊不禁,或让人手忙脚乱,或(因做饭)无法实施。
验证的过程,不就是探究解难的过程吗?如果遇到问题,只是一问一答就了解的,又何谈是探究呢?如果没有验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就不会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永远不会问世,世界上的任何发明创造都不会诞生。
因此,探究作文,“问题”是核心,“探究的过程”则是精髓!
3进一步再思考
在梳理每篇文章的问题时,我们就发现每篇文章都提出了两个问题。那么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难发现,第二个问题均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不是毫无关联的两个问题,诸如“苹果为什么削了皮会发黄?横切的苹果为什么出来五角星?”
为此,我们进行了“问题关联”的训练,首先从学生的问题素材中提取第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相关的第二个问题:
校园里的紫藤为什么输液?→给植物输液都好吗?
大杨树的叶子怎么粘在了一起?→怎么让大杨树不生病?
打嗝怎么办?→为什么会打嗝?
怎么区分好蛋坏蛋?→蛋为什么会坏?
写作业时犯困怎么办?→时间早,为什么会犯困?
砂糖会发光吗?→砂糖为什么会发光?
……
对现象的再思考,再质疑,使问题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性,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探究作文的“深入研究”。而且通过长期的问题关联性的训练,更能让人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受益无穷的。
三、关键词“记录”
如何将探究的过程“记录”下来,方法很多,流水账是一种形式,但乏味不吸引人;探究报告的形式不错,不妨尝试一下。对于小学生来说,记叙文的方式表述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1探究过程有详有略
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几个问题的探究,都可以较为详细的探索与记录,如“削了皮的苹果为什么发黄?”发现问题后做实验,将变黄的过程更为详尽的描述下来,甚至可以比对不同的苹果(颜色不同,水分不同,削皮和嘴咬过的等)变黄的变化。“怎么使削了皮的苹果不发黄?”网搜会有很多方法,不妨动动手都验证一番,得出哪种方法和效果最好。如果是考场作文,则可以进行取舍,哪个问题探究的过程有趣,就详写哪个。有详有略的安排,能使阅读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的明白写作人的写作意图。
2探究方法多样细致
探究的方法常用的有“看、听、问、查”,即实地观察,调查采访,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除了这些常见,却也生硬的方法外,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可以是各种各样有趣而真切的动手做一做,试一试,甚至会生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来。比如魏粲然《哎呦,麻呀!》中因“蹲久而脚麻”的现象,用“揉、跑、跺”使脚麻得以缓解;杨钦印《“嗝,嗝,嗝……”》突然打嗝,用家人们提议的各种方法止嗝:“憋气沉默”“大口喝水”“分散注意力”;曹家瑞《核桃趣事》为了打开核桃壳,居然用“菜刀砍”“启瓶器钻”“榔头砸”等方法……
有了“真探实究”的亲身经历,在撰写探究的过程时,必然会将那一波三折,想方设法解决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的淋漓尽致。撰写的探究文也因多样的解决方法而妙趣横生、生动有趣。
3探究题目引人入胜
我们在进行“探究作文素材积累”时,均以问题或现象的形式呈现。但如果都以问题作题目,就不免显得呆板。
穿黑衣服比穿白衣服热吗?→《黑色“火焰”》(比喻)
蛋糕为什么会发霉?→《霉菌造访》(拟人)
喉咙被鱼刺卡了怎么办?→《鱼刺VS维生素C》(字母)
跳跳糖为什么会跳?→《噼里啪啦跳啊跳》(象声词)
鸡蛋怎么不碎?→《鸡蛋撞地球》(活用歇后语“鸡蛋碰石头——不堪一击”)
…..
探究性作文最简单的是教师带着学生一同做实验,一同观察,一同思考,一同发现。而探究精神,不是依赖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往往需要课上的引领,课下的观察;课上的交流,课下的探索;课上的指导,课下的实践;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反反复复,点点滴滴,长年累月的共同探讨与改进,逐渐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我们的探究性作文不仅仅是为了一篇或自然探究,或生活探究,或实验探究,也或是“大”探究的作文,而是在指引一个方向,引领一种思维与习惯。
相信,在这个月的实践探究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定都有了新的思考,新的收获。
例文:
王子鉴《霉菌造访》(XXT荐)
http://q.xxt.cn/singleq/recarticledetail.action?cid=10078536&artId=5937403&id=10620959
商梓菡《黑色“火焰”》 (XXT荐)
http://q.xxt.cn/singleq/recarticledetail.action?cid=10078536&artId=5942726&id=10637057
丁玮麟《水杉树下的黑斑点》(报告)
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5634240&tempid=0.263667600229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