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
——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梯度发生了变化,增删内容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梯度逐渐深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默读要求的逐步提升,让我们充分看到课程标准的设置更加贴近儿童实际。
学段
阅读形式
第一学段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略读
第三学段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学习浏览
从“学习”到“学会”再到“有一定的速度”,目标要求拾级而上。 第一至第三学段均提出默读的要求,呈现出拾级而上的梯度要求,分别是“学习”“初步学会”“有一定速度”。默读是重要的阅读形式,是最经常、最常态、最自由、最持久的阅读形式,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默读的习惯、能力、品质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和提高。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学习略读”,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逐步建构“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四种阅读形式。以及在二、三学段分别增添的略读和浏览要求,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高,难度逐渐加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逐步提升。
提升个性化阅读的品质。2011版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我们所接触的优质课中,学生明显存在着“千读一音”的现象。认真读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后活动中,对朗读的要求方向性、目的性、思考性和体验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注重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从文本到生活,学生在读中实践,从生活中展示自己的课堂中所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表现自己,崇尚自然,尤为重要。
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个性化是阅读的亮点。作为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要摒弃急于“言传身教”。但是要注意“个性化”不是“自由化”,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正确解读教科书,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感悟,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激励,让学生阅读品味。
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能互相启发。这和我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不矛盾的。
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该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的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要不怕浪费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讨论自己所读书目的主要人物,或者通过摘抄,写读后感,配图,自己制作PPT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给学生以成就感。
总之,注重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阅读与思考相结合,阅读与想象相结合,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会很快上升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