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现在我们学校实施的以学案为预习助手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预习和课堂两张皮?怎样在预习的基础上促使课堂更加高效呢?下面我以一个案例分析:
《小数的近似数》片段:
上课伊始,小组内首先交流预习情况,然后提出问题:李乐莹组提出0.98保留整数有争论,唐鹏程认为是1.0,徐思洋认为是1,那到底是多少?;张晨宣组提出求小数的近似数和原来学习的求整数的近似数一样吗?有没有区别?……
接着老师出示检测题:
1、 求近似数(保留整数)。
2、 求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
3、 求近似数(保留两位小数)。
通过对上面几道检测题目的评析、质疑,在学生基本掌握求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让学生处理课始提出的遗留问题,基本上能迎刃而解。
【评析】
一、了解学情,准确把脉
其实课始这一环节就是老师了解学情,给课堂“把脉”的过程。首先小组交流预习情况,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交流读书情况,主题图是否能叙述,“……”这种空缺的地方是否补充完整,有没有不同于书上的方法见解等。第二方面交流学案,从填写是否完整,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设计问题是怎样理解的?哪些方面不理解,交流后还存在什么问题等几方面交流。
课始,采取小组交流后再汇报,可以起到对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也能使组员间优劣互补,即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尽量内部消化,也就是优等生但当小老师的角色,随时指导学困生强化预习的方法,并能解决学困生不理解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新知起到巩固作用。
在此基础上,小组长把组员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统计,口头汇报或用些小纸条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目前大班额的现状,这种方法查漏补缺,了解学情,既省时又锻炼学生的能力,一举多得,效果颇佳。
老师要了解学情,把准预习的“脉”,还有很多方法,如全部回收批阅,或有针对性的收检几个学生的预习学案,或进行访问、问卷调查等。总之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上无预设之课,而且是准确“把脉”之后的课。
二、对症下药,以“学”定“测”。(逐步提升。)
了解学情,把准预习的“脉”,就是为了确定课堂上的检测内容,下好这幅“药”,以便真正落实课堂高效。我认为应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1、检测内容要“准”。
如果说预习是学生自建的“青藏高原”,那么课堂检测内容的设计则是老师督促学生将要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可以说检测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质量能否真正提升
如上面案例中,当学生提出遗留问题,也就是老师把好了课堂的“脉”——即学生对小数近似数的精确情况还是不很明白,于是设计了三类要求不同、数据一样的检测题目,评析中主要针对(1)保留的位数不同,所要判定的数位就不一样。(2)如9.895在保留整数或保留两位小数时,都要先五入再满十进一这两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关于此项内容,我们还编成了儿歌:小数要求近似数,方法也是四舍五入。四舍只要全舍去,五入需要看清楚,一般入一就可以,如果满十再进一)。
因为了解的学情是“课堂正在进行时”,所以检测内容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准确的设计检测内容,并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有:
(1)改编原例题。
也就是以课本上的例题为模型,改编出类似的题目,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再完成改编后的题目,因为不是例题的重复,学生不能照葫芦画瓢,必须重新思考,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从内心迸发一种挑战探索的欲望,同时,这样检测也有利于展示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
(2)自编检测题。
上面求近似数的案例,书上只是简单的用“”“”两个例题来呈现,根本无法涵盖求近似数的几种情况,所以我了解学情后,有针对性的设计出这样三组题目,因为内容全面,根据检测学生接受的情况,于是又找到了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点(即五入后还要满十进一),这样设计的检测内容不论是学生学会的还是没学会的,此时都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3)问题检测式。了解学情后,把检测内容用问题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评析,对新知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更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如《》
当然了,检测的内容还可以是“动手操作”、“网络资源”等。
2、检测形式要“活”。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理性的学科,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趣味性,所以无论我们怎样绞尽脑汁的设计检测内容,如果千篇一律的课课用同样的形式呈现,学生肯定会出现“视觉疲劳”“思维停滞”等现状。所以课堂上检测形式的灵活也应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我们采用的检测形式有
(1) 点将式。即检测内容呈现后,由老师点出一个或几个学生讲解评析,当然这时点出的学生都是班里的“学困生”,如果这样的学生对新知都能基本理解,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更高层次的探讨。也就是通过对他们的现场表现,从而大致确定下面的检测内容。
(2)互测式。即让学生自己出题,小组内互测,或小组之间进行挑战。学生自己要能编题首先对教材的理解就要有一定的高度,而学生编题时选的知识点不会都一样,因此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3)小组合作探索式。这也是我们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度,而且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了,内容不同,形式亦易,检测形式还有很多,尤其是网络呈现形式,也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