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等花开,用生命提携学生。
学习李校长讲话反思感悟
放学后,我和同事一起学习李校长的讲话,会场十分安静,大家沉浸其中,用心倾听,李校长的讲话犹如送给老师们的心灵鸡汤,流连其间,一个故事,一段思索,一些警告,一种彻悟,几乎每一点都触动老师的心灵。学习之后,大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感悟颇深。
我反思我的教育教学,因为是新接的一年级学生,所以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调动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方面任重而道远。
“做有温度的教育”、“用充满爱的心情去承受生活(工作)的重负”、“用信心去战胜一切困难”。每一点都使人鼓舞。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谈到“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从教育感受到温度,并把这温度传递给孩子,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育,要使自己的教育有温度,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告诉学生、示范给学生,消除浮躁,切忌急躁。
我不禁联想到一位母亲---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她以一个母亲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两个孩子的亲情故事。
文中有那么一幕,深深地清晰地铭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落的满身满脸,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午后,龙应台写到:“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在这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年代,在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残酷的时代,多少母亲在呼喊着:孩子你快快成长,快快长大啊!我们小学老师,我们的工作面对的是每一个纯真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又是否能做到: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啊。
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宽容和等待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营养剂。
教育和教学都是慢的艺术,需要等待,就如同庄稼,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漫长的等待,慢慢等待发芽、慢慢等待拔节、慢慢等待开花、慢慢等待结果、慢慢等待成熟,最后才能收获喜人的硕果。种植如此,育人更是如此,就课堂教学而言,每个环节都急不得,都需要精心照顾,慢慢等待。
课前侯课慢等静。静心侯课,静等学生准备课本、学具、整理思绪,然后心携阳光、面带笑容开始课堂教学。
问题提出慢等答。很多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往往提出问题后,很快就请(优等)学生回答,有的几乎就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思考不深入,答案肤浅,甚至是无从回答,此时教师就会迫不及待的讲解或宣布答案,好像提出的问题只是课堂形式的需要。课堂提问应该是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培养思考能力,掌握思考方法的有效途径,所以提出问题后,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时间,学会静静的等待,学生将会呈现更多精彩,体验更多成功喜悦,收获更多知识、方法和能力。
小组合作慢等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我们本学期教研的重点,但教学中存在学生还没有操作完或者还正在讨论,老师就开始请同学汇报,学生就会停止合作,端坐静听,这样的合作也仅仅是形式的存在,学生并没有获得充分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观察、思考、讨论,才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获得更多新知,能力得以更大的锻炼,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长期坚持,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学会尊重,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互助。教学活动要从学生自然成长角度出发,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努力推倒教育的功利性,心怀期待静等花开。
我还想起了于丹和她的老师,老师在用生命提携学生。他们告诉我什么叫老师,怎样用生命提携学生。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是在一辈辈师者先贤的无私奉献中完成的。老师所拥有的或许是孤独,是忙碌,是挣扎一生,可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弘扬文化,传承文明。老师的行为,不为自己的得失,只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息。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传承文明的重任,就要用生命提携学生。
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有着学生及社会的敬仰与爱戴,我们应该更爱这份职业,并从这份爱出发,去领悟其中的美好诗意,并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栖息在这片诗意花园中的幸运儿。从教育中感受到温度,并把这温度传递给孩子,用我们的生命温暖学生的生命。静等花开,用生命提携学生,我愿意!并为之努力!